[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电池箱的解锁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8477.1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23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震坡;张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电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B60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洪;霍育栋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电 解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动公交系统的车用电池箱的解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价格的逐年攀升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作为燃油型汽车的替代,人们研制出了天然气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等,而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电动汽车。
专利200410090796.0“一种电动公交系统”披露了一种以车载动力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该电动公交系统包括:装配有卡式电池组的电动公交车、给卡式电池组充电的充电站、卡式电池组装卸装置等;该系统通过卡式电池组供电。
然而,该卡式电池组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通过工控机操作四个锁紧装置将卡式电池组的四个角锁住,并且每次装卸电池的时候,都需要通过设置在车上和电池组装卸装置上的无线通讯系统判断何时解锁、闭锁等一系列操作,这使得整个系统非常复杂,难以保证系统长时间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电池箱的解锁机构,该机构能够使电池能够非常容易地就位到电池定位机构中,并牢固地固定在设定的工作位置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电池箱的解锁机构包括:锁启判断部和锁启控制部,锁启判断部设置在电池装卸装置的电池托盘上,锁启控制部设置在安装在电动车上的放置电池盒的电池箱上;当所述电池托盘靠近所述电池盒时,如果电池盒位于电池箱内,锁启判断部通过所述锁启控制部将设置在电池箱上的电磁锁打开,否则,所述锁启控制部控制电磁锁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地,所述锁启判断部包括:连杆、转轴、顶板、锁板和扭簧,锁板可旋转设置在所述电池托盘前端,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电池托盘上,并可带动转轴在一定角度旋转,顶杆的一端固定安装转轴上,顶杆的另一端顶在销板上。
优选地,所述锁启控制部包括:压簧和销轴,销轴设置在所述电池箱的相应位置上,压簧套装在销轴上,销轴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电池箱内移动,并外力撤销时在压簧的弹性作用力下复位。
本实用新型通设置有锁启判断部和锁启控制部,当电池装卸装置的电池托盘到位时,带动锁启控制部自动触发电磁锁开启,从而可以通过电池装卸装置的电池吸取装置将电池盒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池托盘和电池箱上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锁启判断部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1锁启控制部安装在电池箱上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锁启判断部2和锁启控制部3,锁启判断部2设置在电池装卸装置1的电池托盘4上,锁启控制部3设置在安装在电动车上的放置电池盒14的电池箱5上;当电池托盘4靠近电池盒14时,如果电池盒14位于电池箱5内,锁启判断部2通过锁启控制部3将设置在电池箱5上的电磁锁6打开,否则,锁启控制部3控制电磁锁6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如图2、3、4所示,锁启判断部2包括:连杆21、转轴23、顶杆22、锁板24和扭簧25,锁板24可旋转设置在电池托盘4前端,连杆21的一端通过转轴23安装在电池托盘4上,并可带动转轴23在一定角度旋转,顶杆22的一端固定安装转轴23上,顶杆22的另一端顶在销板24上。当连杆21旋转时带动转轴23旋转,顶杆22也在一定角度绕轴旋转。顶杆22的另一端顶在销板24上,当连杆22未被压下时,顶杆22顶住锁板24。当连杆22被压下时,顶杆22旋转到一定角度,从而使锁板24开启。
锁启控制部3包括:压簧32和销轴31,销轴31安装在电池箱5的底架上,并锁启判断部2相对应,压簧32套装在销轴31上。销轴31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向电池箱5内移动,并在并外力撤销时在压簧32的弹性作用力下复位。当销轴31向电池箱5内伸时,销轴31会触发设置在电池箱5上的用于控制电磁锁6的控制开关7,从而将电磁锁6打开,即电磁锁6的锁头8缩回到电磁锁6内。当销轴31在压簧32的作用下复位时,电磁锁6关闭,即锁头8从电磁锁6中伸出。电磁锁6在关闭的状态下,锁头8处于弹性伸出电磁锁6的状态。如果对此时对锁头8施加向着电磁锁6的力,可以将锁头8压回到电磁锁6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电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电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8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