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频电流源送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78962.9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71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荆平;冶铁;赵波;李金元;赵国亮;蔡林海;张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M5/04 | 分类号: | H02M5/04;H02J17/00;H01B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频 电流 源送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能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高频电流源送能系统。
背景技术
在晶闸管阀的光电触发系统中,高电位电子板安装在高电位,连接控制系统和阀体,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实现高电位电子板稳定、可靠的取能。送能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采用高频送能的技术国内外均有采用,传统设计的高频送能装置中,高频送能电源多采用电压源的方式,即输出是幅值恒定的高频电压脉冲。但它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采用高频脉冲电压源送能,晶闸管高电位电子板的损耗大。2、受负载的影响大。3、高低电位的隔离通过取能电流互感器或交联聚乙烯电缆,但由于交联聚乙烯电缆硬度大,其允许的弯曲半径为电缆半径的15倍,导致其转弯半径不能做小,因此整个送能系统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效率高、受负载影响小、体积小的高频电流源送能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高频电流源、高频送能电缆和取能电流互感器,所述高频电流源的输出端通过所述高频送能电缆串联若干组设置在晶闸管阀上的所述取能电流互感器,每一所述取能电流互感器与一晶闸管高电位电子板连接,所述取能电流互感器再通过所述高频送能电缆接入所述高频电流源形成回路。
所述高频电流源包括AC输入,正向电流源I,负向电流源II,作为正向脉冲调制的功率管M1和作为负向脉冲调制的功率管M2;所述正向电流源I与所述功率管M1并联,且在所述功率管M1上并联一吸收回路形成正向电流输出单元;所述负向电流源II与所述功率管M2并联,且在所述功率管M2上并联一吸收回路形成负向电流输出单元;所述正向电流输出单元与所述负向电流输出单元并联,并在其之间接入负载;所述正向电流源I和所述负向电流源II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并联接入所述AC输入。
所述高频送能电缆分为三层,内层为缆芯层,设置有金属芯线;中层为半导体层,包裹所述金属芯线;外层为绝缘层,包裹所述半导体层。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高频电流源,因此送能功能的实现不依赖于阀本身的负荷状态,也不受高电位电子板的个数影响。2、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输出是稳定高频双极电流脉冲,因此容易实现高电位电子板之间的均压。3、本实用新型的高频送能电缆分为内层缆芯层、中层半导体层和外层绝缘层,能够将精密电子电路的绝缘要求转移到送能电缆本身,并且其允许的弯曲半径接近电缆半径的2倍,几乎能对折,因此能够大大缩小送能系统的体积。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应用于晶闸管阀的光电触发系统中高电位电子板的取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高频电流源原理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高频送能电缆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高频电流源1、高频送能电缆2和取能电流互感器3。高频电流源1的输出端通过高频送能电缆2串联若干组设置在晶闸管阀上的取能电流互感器3,晶闸管高电位电子板4与取能电流互感器3连接,取能电流互感器3再通过高频送能电缆2接入高频电流源1形成回路,即形成一个高频电流源送能系统。
如图2所示,高频送能电源1采用高频双极电流源相互切换给负载(即晶闸管高电位电子板)供电的方式实现的,它包括AC输入,正向电流源I,负向电流源II,作为正向脉冲调制的功率管M1和作为负向脉冲调制的功率管M2。正向电流源I与功率管M1并联,且在功率管M1上并联一吸收回路形成正向电流输出单元;负向电流源II与功率管M2并联,且在功率管M2上并联一吸收回路形成负向电流输出单元。吸收回路的作用是抑制换向时功率管关断引起的过电压。正向电流输出单元与负向电流输出单元采取并联的方式,并在其之间接入负载,正向电流源I和负向电流源II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并联接入AC输入。其工作过程为:
(1)正向电流脉冲输出,此时功率管M2导通而M1关断,正向电流源I通过M2向负载提供正向电流输出,同时负向电流源II通过M2短路续流。
(2)无电流输出,此时M1、M2都导通,正负向电流源I、II分别由M1、M2短路续流,负载电流为0;
(3)负向电流脉冲输出,此时功率管M1导通而M2关断,负向电流源II通过M1向负载提供负向电流输出,同时正向电流源I通过M1短路续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89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