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9036.3 | 申请日: | 2008-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15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陶润;燕捷;赖俊科;王瑞玲;王谷娜;冯朱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P1/28 | 分类号: | B60P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车 车厢 限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属于汽车及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卸车行驶过程中,液压系统的故障或司机的误操作,有可能导致自卸车车厢出现异常的举升现象,如果被举升的车厢与桥梁、天桥、电缆等处相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直接威胁到行车安全,容易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目前有些自卸车装有举升报警装置,一旦车厢举升以后,通过声音或闪光提醒驾驶员车厢已经举升,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举升都会报警。这种装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常举升问题,而且正常举升倾卸货物时,频繁的报警会使司机产生疲劳和厌倦。
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自卸车举升限位装置,在自卸车厢纵梁上加一块限位板,在该板和汽车底盘纵梁上各打一个孔,当自卸车处于运输状态时,用一个铁棒穿入该孔,以限制车厢的举升。这种方法完全依靠手工操纵,驾驶员在卸货之前要下车抽出铁棒,运输之前又要下车装上铁棒,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而且有可能忘记安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它可以保证自卸车在运输过程中,其车厢处于可靠的机械限位状态。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设在汽车底盘两个纵梁之间的可纵向移动的锁钩,安装在车厢两个纵梁中间下方的限位杆,与所述锁钩相连接的一纵向移动控制机构;车厢在水平状态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锁钩内,车厢向上举升被限制,起到限位作用。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在汽车底盘两个纵梁之间设有带T型槽的导轨,所述锁钩通过该T型槽与导轨相连接。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所述的纵向移动控制机构包括与锁钩相连接的一连杆,与该连杆相连接的一手柄,该手柄上设有一回位弹簧。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所述的导轨的上表面设有前后两个限位块。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所述锁钩的底部设有前后两个凹槽,所述导轨上设有可与该凹槽相配合的限位钢球和限位钢球弹簧。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在车厢上固定有联动杆,所述锁钩上设有与该联动杆相配合的凸耳。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所述锁钩的钩状部设有上下两个斜面。
上述的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中,所述限位杆由实心轴和空心套管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设衬套,空心套管通过衬套支承在实心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有一定的自动控制功能,可以避免出现由于误操作而忘记关闭限位装置的现象。当车厢处于水平运输状态时,驾驶员在车内通过手柄打开限位装置,才能举升车厢。当车厢举升又回到水平状态以后,限位装置可以自动地将车厢限制在水平位置,不需要驾驶员的任何操纵,而且不会出现因疏漏而没有关闭限位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装置操纵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锁钩与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锁钩与联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自卸车车厢限位装置主要由锁钩、限位杆、联动杆、导轨、限位钢球、限位钢球弹簧、限位块等主要零部件组成。
图1中,1为联动杆,2为限位块,3为导轨,4为限位钢球,5为螺栓,6为限位钢球弹簧,7为锁钩,其钩状部设有上下两个斜面,8为限位杆,9为连接板。
图2中,1为联动杆,10为连杆,11为手柄,12为回位弹簧。
图3中,3为导轨,7为锁钩。
图4中,1为联动杆,2为限位块,3为导轨,7为锁钩。
图5中,13为空心套管,14为实心轴,15为衬套。
在汽车底盘的两个纵梁之间安装导轨3,在车厢两个纵梁中间的下方安装限位杆8,在车厢上安装联动杆1。在导轨3上装锁钩7,并将手柄11、连杆10、回位弹簧12与锁钩7相连。在导轨3上装限位块2,在导轨3的底部设限位孔,在该限位孔中装限位钢球4和限位钢球弹簧6,用螺栓5堵住该限位孔,并给限位钢球弹簧6作用预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0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