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液萃取装置及所用分相转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9470.1 | 申请日: | 200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25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卓然;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卓然 |
主分类号: | B01D11/04 | 分类号: | B01D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萃取 装置 所用 转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液萃取装置及所用分相转接器。
背景技术
液-液萃取法,又叫溶剂萃取法,是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分配在两种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的目的的,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化学化工、医药、农林、工艺流程等许多领域。目前,在分离和浓缩各种液体样品或混悬液样品中的痕量半挥发性和某些不挥发性有机物方面,液-液萃取法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其他无溶剂萃取技术不能完全替代的样品处理技术。
传统方法的液-液萃取需要分液漏斗、移液管、移液枪、烧杯、离心管等多种器具。当萃取剂用量较多时,通常采用分液漏斗进行萃取,将液体样品和萃取剂加入分液漏斗,经振摇或多次倒转使样品和萃取剂充分混合,静置分层后,手动调节分液漏斗的阀门分离重相溶液至另一容器,此重相溶液分离过程完全由人视觉判断是否分离完全;当萃取剂及样品量少时,常使用离心管等小容量容器进行萃取,将样品和萃取剂加入其中,经振荡或振摇使样品和萃取剂充分混合、静置或离心,待两相溶液分层后,使用移液管或移液枪等工具转移萃取溶液至另一容器中做进一步处理,转移的过程需要手动操作,转移是否完全往往与操作者熟练程度有关,在转移易挥发、低粘度的溶液时,还经常发生液体从转移工具中滴落的情况。
当液体样品粘度大或样品含表面活性剂或脂肪时,液-液萃取易发生乳化现象。乳化现象的出现会降低溶质的提取率。然而,改变离子强度或pH值的破乳方法会增加额外的操作步骤,还会带入额外的杂质;采用离心破乳方法又容易产生复乳现象。
使用分液漏斗萃取的过程中,还要不时旋开活塞“放气”,以免漏斗内部压力增大使液体冲出;离心管在振荡或振摇时,也需要松开塞子“放气”。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会导致溶液损失,使实验数据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无需转移工具的液-液萃取装置及所用分相转接器,可在此装置内完成原本需要若干容器以及移液工具的工序,操作步骤简单,被提取物的提取率和精密度更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液萃取装置及所用分相转接器。此装置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萃取容器、分相转接器和分液容器。此三部分可组成一密闭结构。其中,萃取容器的容量大小由样品溶液及萃取剂的总体积决定,分液容器的容量大小由样品溶液、萃取剂中较重液体的加入体积决定,可根据需要配备适宜容量的萃取容器和分液容器,此二容器表面还可根据需要标注刻度。分相转接器中采用单向阀结构或小孔径阀道结构,只允许萃取容器的液体单向流至分液容器,而不允许逆流。在分离两相溶液时,倒置装置,使萃取容器在上,分液容器在下,重相溶液会通过单向阀结构或小孔径阀道结构进入分液容器,整个装置转为正立状态后,进入分液容器的溶液不会逆流至萃取容器,从而分离两相溶液。本装置的液-液萃取方法为:在萃取容器中加入样品和萃取剂,严密连接分相转接器后,经振荡、振摇或搅拌使样品与萃取剂充分混合后,再严密连接分液容器,装置呈密闭状态,倒置装置,经静置或离心,在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层的同时重相溶液被分液至分液容器中,当重相溶液充满分液容器后,转正装置,分液容器内的重相溶液不可逆流进入萃取容器,从而重相轻相溶液分别处与两个容器中,实现两相溶液分离,得所需萃取溶液。
使用此装置进行萃取时,两相溶液分层及分离过程在密闭装置中完成,没有溶液损失,故能够提高萃取回收率;不使用溶液转移工具,减少了操作步骤,节约了操作时间,重复性好。分相转接器的单向阀结构或小孔径阀道结构,使得分离后的两相溶液接触面小,萃取溶液分离完全。若两相溶液发生了乳化现象,经离心破乳后,由于单向阀结构或小孔径阀道结构的存在,两相溶液接触面小,整个装置转为正立状态后,两相溶液完全分开,从而防止了复乳的发生,提高了溶质的萃取回收率。此外,单向阀结构或小孔径阀道结构还可允许两相溶液混匀时挥发的气体溢出,因此解决了萃取时需要“放气”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装置中分相转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本装置中分相转接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卓然,未经李卓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4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阿片样物质拮抗剂
- 下一篇:高效复合脱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