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式色谱柱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80471.8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2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楼秀钦;曹巍;张传;张岩;雷荣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54 | 分类号: | G01N30/54;G01N30/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瑞萍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色谱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使用管式色谱柱分析石油产品物理性质的分析领域,特别是在线气相色谱分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在色谱柱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分析领域,近几年在线色谱的分析也在迅速发展。由于在线分析现场的苛刻条件所限,许多研究部门,在色谱柱加热系统和监测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已有技术中,很多实验室色谱仪的色谱柱加热是将色谱柱置于恒温炉箱中如附图3所示,整个柱室体积大,降温慢,而且色谱柱室的降温是靠打开柱箱的门或打开柱箱后窗的方式进行降温,由于它的机构是箱体式的,体积较大,加热功率大降温比较慢,而且这种降温方式无法用在防爆型的在线色谱分析场所。另经专利检索,专利号CN1069340“直接加热快速冷却填充色谱柱”公开了一种色谱柱与加热体直接焊接在一起的加热方式,如附图4所示,这种设计虽然适用于在线分析,但色谱柱的制作工艺要求高,一般的焊接很难达到要求。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当色谱柱加热升温时,特别是高温情况下,由于它是直接将色谱柱与加热体焊接在一起,容易使色谱柱填充物受到损害,造成色谱柱寿命缩短。专利号为02215114.1“紧凑型气相色谱柱上加热装置”,公开了一种毛细管柱的色谱柱加热装置。专利号为200510074927.0“一种高精度温度控制微型色谱柱箱”,公开了一种微型的色谱加热箱,这两种加热装置仅适合于毛细管色谱柱,不适合有防暴要求的工业现场。专利号为95203782.3“一种填充毛细管色谱柱”,公开了一种直热式填充毛细管色谱柱,其体积小、噪音低,适合毛细管色谱柱的加热,也适合便携式的色谱分析仪,但其制作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温度高、降温快、体积小、结构简单、符合防爆现场应用的在线色谱分析的管式色谱柱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将装好填料的色谱柱3放置于带热偶测温的蛇形加热管2中,在装配过程中色谱柱3与加热管2不能直接接触,再将保温套管不锈钢的蛇形套管1套在加热管外面,然后将两端的接头安装好,弯成U型形状直接安装在色谱仪分析箱体里,其中蛇形加热管2直径为24-28毫米,加热功率在250--300瓦,管式色谱柱为高温填充色谱柱,柱温35-350℃,色谱柱直径3-3.2毫米,长度500-600毫米,呈U型管式色谱柱室,保温套管是不锈钢蛇形管1,其直径27-30毫米,长500-600毫米。加热管的加热引出线、测温热偶引出线在同一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特点在于,色谱柱室体积小,当达到同样温度时,与箱体式的色谱柱室比较,其加热功率小,该加热装置由于体积小,降温快,结构简单适宜于在线色谱分析仪表。
附图说明:
附图的图面说明
图1为管式色谱柱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式色谱柱横向截面图
其各部件名称如下:1、保护套管 2、加热管 3、色谱柱。
图3为传统的箱体式色谱仪
其各部件名称如下:1、汽化室 2、色谱柱 3、风扇 4、检测器。
图4为在线使用的色谱柱加热方式—直热式
1、色谱柱 2、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施例中的管式色谱柱加热装置,在我单位研制的ZSMY—1型在线色谱模拟蒸馏分析仪中已得到应用,管式色谱柱加热装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样品分析精度,为此我们采用了最佳方案,将装好填料的色谱柱3放置于带热偶测温的蛇形加热管2中,在装配过程中色谱柱3与加热管2不能直接接触,再将保温套管不锈钢的蛇形套管1套在加热管外面,然后将两端的接头安装好,弯成U型形状的色谱柱室,将一端与仪表检测器相连接,另一端于仪表汽化室相连接,测量常减压侧线煤油或柴油的馏程。由于该色谱柱室结构简单、体积小、寿命长、功耗小、节能、易控制,简化了仪表结构,降低了仪表设计难度和功耗,提高了仪表的可靠运行周期,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
其在线色谱分析仪表的性能指标如下:
色谱柱程序升温:35℃--350℃。
色谱程序升温速率:10—25℃/分。
汽化室温度:320℃。
检测器温度:3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04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