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浓密机底流无障碍排放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20080926.6 申请日: 2008-03-04
公开(公告)号: CN201220131Y 公开(公告)日: 2009-04-15
发明(设计)人: 周兴龙;龙泽毅;刘杨 申请(专利权)人: 昆明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B01D21/24 分类号: B01D21/24
代理公司: 昆明慧翔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程韵波
地址: 650011***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浓密 机底流无 障碍 排放 装置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密机底流无障碍排放装置,属于矿物加工中的机械设备领域。

二、背景技术

浓密机和浓密斗是矿物加工行业重要设备之一,主要用于选矿厂的精矿、尾矿浓密回水,中间物料的浓密、脱泥或分级等。凡涉及到矿浆固液分离和物料粗细分级的地方,都要使用浓密机或浓密斗。矿浆经浓密后从下部排放的物料称为底流,从上部溢出的物料成为溢流。溢流为开放型排放,经溢流槽收集后由溢流管或溢流槽自流排放,一般不会堵塞,对生产不会造成影响。浓密机(斗)底流要达到所设定的浓度,需用阀门控制流量,再从底流管排出。目前生产上广泛使用闸阀、球阀、管夹阀等阀门作为底流的控制阀和节流阀,其最大的特点是阀门在调小或关闭的过程中,阀门的流道或通道呈非圆形断面变化,当阀门选取较大,而流量控制较小时,阀门流道大部分呈香蕉形或月牙形,此时若底流浓度较高,或有大颗粒矿石或其他异物需从底流排出,就极容易引起底流阀门通道的堵塞,若调大阀门通道,则底流流量迅速变大,底流浓度变稀,达不到所需要的底流浓度,影响后续生产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经常见浓密设备的底流阀堵塞,工人需经常调节阀门通道的大小,阀门的磨损严重,既影响正常生产,还使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大,因此急需一种有效可靠的新型底流排放装置,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密机或浓密斗底流无障碍排放装置,通过准确的计算选取合适规格的底流阀门,阀门作截止阀使用,全开全闭,在阀门下部再安装一个圆形断面的节流装置,控制底流的流量和浓度并达到恒定状态,从而减少和避免因浓密机底流管堵塞或浓度不达标造成的停车和对生产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图,其包括浓密机底流收集池1,底流排放管2,控制阀3,上螺栓4、上螺母5上垫片6,节流管7,下螺栓8、下螺母9和下垫片10。底流排放管2焊接在浓密机底流收集池1的底部,控制阀3的上部通过上螺栓4、上螺母5和上垫片6连接在底流排放管的法兰上,控制阀3的下部通过下螺栓8、下螺母9和下垫片10与其下端的法兰及节流管连接。节流管7为断面呈圆形变化的圆锥形管道,其上端直径与控制阀3的公称直径相同,底流排放管直径D与阀门公称直径D1的关系为D1=1.2D,节流管下端直径D2为公称直径D1的0.6~0.9倍,节流管下端为开放式排矿,其长度L为公称直径D1的1.5~2.0倍。

底流阀门规格型号的选取

应根据浓密机给矿流量、底流流量、底流浓度和浓密机设备的总高度进行底流阀门规格的计算和选型。由浓密机底流排放阀门点的动能和位能平衡原理先计算出底流排放管的矿浆流速V,再由设备给矿流量和底流的浓度要求计算出底流的流量Q,根据底流流量和流速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底流排放管的直径D,选择阀门时,考虑20%的流量波动,即阀门公称直径应大于等于计算的底流排放管直径的20%,设阀门公称直径为D1,则D1=1.2D。由此选择的阀门大小与生产实际需要很接近,又留有一定的余量,阀门全打开时,一是可以保证底流顺畅排出,二是避免调节阀门引起的阀芯磨损问题。

节流装置的安装与更换

由于选取的阀门规格通常都大于实际控制流量的大小,阀门全打开时,底流排放流量将大于设定控制的流量,底流排放的浓度将小于生产实际的要求,因而需安装节流装置对底流流量进行节流和控制,达到设定的底流浓度要求。

节流管下端直径D2为公称直径D1的0.6~0.9倍,达到节流和控制流量的目的。节流管下端为开放式排矿,直接排入到泵池或溜槽,便于进行底流浓度和流量的测试,以及进行节流管的更换。其长度L为公称直径D1的1.5~2.0倍。节流管可采用直管。

节流管可以采用合金材料、聚氨酯或耐磨橡胶等材料铸造或加工,以提高其耐磨性。

3、与公知技术相比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一是可以使底流畅通无阻的排放,避免底流阀和底流管的堵塞,减少因阀门和管道堵塞造成的停车事故,较好地维持设备的正常生产;二是底流阀作为截止阀使用全开全闭,底流阀的阀芯基本不磨损,可大幅延长阀门的使用寿命;三是可以使浓密机或浓密斗维持稳定的浓度和流量,为后续作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更好地发挥选矿厂的整体效益;四是节流装置选择合适后,无需工人进行其他操作和调节,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和人为操作因素对生产的影响。

四、附图说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09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