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烟端带内棒的三元复合滤嘴棒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1633.X | 申请日: | 200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28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平;陈宝荣;杨成云;任云春;许云春;肖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永平 |
主分类号: | A24D3/04 | 分类号: | A24D3/04;A24D3/10;A24D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3103云南省玉***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烟端带内棒 三元 复合 滤嘴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卷烟上使用的辅助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制造烟支过滤嘴用的接烟端带内棒的三元复合滤嘴棒。
技术背景
传统的卷烟滤嘴棒生产工艺,是用滤嘴棒成型机直接将丝束包裹在一层成型纸内制成滤嘴棒产品。滤嘴棒在卷烟包装机上经过分切,切成小段,然后用水松纸包裹粘贴在卷烟上制成带过滤嘴的香烟。滤嘴棒起到改变卷烟烟气品质的作用。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为了提高香烟的烟气品质,在传统滤嘴棒生产工艺基础上,人们开发出三元复合的滤嘴棒产品,即在外层成型纸内,包裹有内层滤嘴棒,内层滤嘴棒由分段并相邻的吸烟段和接烟段两部分间隔排列而成,吸烟段和接烟段均由内层成型纸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丝束构成,其中,吸烟段是滤嘴棒吸出烟气的吸烟端,接烟段是滤嘴棒接在香烟上的接烟端,在外层成型纸内的吸烟段和接烟段之间,存在一段空隙。这种由外层成型纸包裹起来的吸烟段、接烟段和空隙所构成的香烟滤嘴棒,通常叫做三元复合滤嘴棒。
发明内容
为更好的改变香烟的烟气品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烟端带内棒的三元复合滤嘴棒,在该滤嘴棒的外层成型纸内,包裹有内层滤嘴棒,内层滤嘴棒由分段并相邻的吸烟段和接烟段两部分间隔排列而成,吸烟段由内层成型纸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丝束构成,吸烟段是滤嘴棒吸出烟气的吸烟端,接烟段由内层成型纸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丝束构成,接烟段是滤嘴棒接在卷烟上的接烟端,在外层成型纸内侧、吸烟段和接烟段之间,存在一段空隙,空隙内填充有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在接烟段的丝束内,沿接烟段中心的轴向位置,包裹有一根内滤嘴棒,内滤嘴棒由内成型纸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内丝束构成,内滤嘴棒的内丝束内包裹有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内滤嘴棒起到集中过滤烟气的作用。
吸烟段和接烟段之间的空隙内填的充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可以是活性碳,也可以是经过破碎和去味处理的改性茶叶微粒;内滤嘴棒的内丝束内包裹的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可以是活性碳,也可以是经过破碎和去味处理的改性茶叶微粒。
当烟气经过接烟段内滤嘴棒时,内滤嘴棒的内丝束包裹的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起到集中过滤烟气、吸附烟气中的部分有害成份的作用,使烟气的品质得到提高,经过内丝束包裹的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过滤的烟气,再经过吸烟段和接烟段之间的空隙时,空隙内填充的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对烟气中有害成份进行再次吸收和吸附,使烟气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与现有技术中的三元复合滤嘴棒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滤嘴棒产品,装接到烟支上制成的过滤嘴香烟,在点燃后,吸出的烟气经过滤嘴中活性碳和改性的茶叶微粒双重过滤,烟气中的一些有害成份被大量滤除,烟气的品质得到改变较大,烟气品质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接烟端带内棒的三元复合滤嘴棒,在该滤嘴棒的外层成型纸(1)内,包裹有内层滤嘴棒,内层滤嘴棒由分段并相邻的吸烟段(4)和接烟段(11)两部分间隔排列而成,吸烟段(4)由内层成型纸(2)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丝束(3)构成,吸烟段(4)是滤嘴棒吸出烟气的吸烟端,接烟段(11)由内层成型纸(6)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丝束(7)构成,接烟段(11)是滤嘴棒接在卷烟上的接烟端,在外层成型纸(1)内侧、吸烟段(4)和接烟段(11)之间,存在一段空隙,空隙内填充有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5),在接烟段(11)的丝束(7)内,沿接烟段(11)中心的轴向位置,包裹在一根内滤嘴棒,内滤嘴棒由内成型纸(8)包裹醋酸纤维制成的内丝束(9)构成,内滤嘴棒的内丝束(9)内包裹有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10)。
吸烟段(4)和接烟段(11)之间的空隙内填的充有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5)是经过破碎和去味处理的改性茶叶微粒;内滤嘴棒的内丝束(9)内包裹的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10),是活性碳。
实施例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接烟端带内棒的三元复合滤嘴棒,不同之处在于:在吸烟段4和接烟段11之间的空隙内填的充有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5,是活性碳;在内滤嘴棒的内丝束(9)内包裹的具有吸附作用的微粒物质(10),是经过破碎和去味处理的改性茶叶微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永平,未经杨永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16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