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特殊形体的气体包装袋的气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2071.0 | 申请日: | 200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93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华;张垂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建华 |
主分类号: | F16K15/20 | 分类号: | F16K15/20;B65D81/03;B65D85/3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71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工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特殊 形体 气体 装袋 气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特殊形体的气体包装袋的气阀,属于气体包装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包装袋是在塑料薄膜片上设置若干个凸起的气囊泡,借助气囊泡的吸振缓冲作用,来防止物品在运输途中出现破裂或损坏现象。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囊泡的吸振缓冲作用的能力有限,对于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负荷就无法达到吸振缓冲的目的,容易造成物品的破裂或损坏。面对这种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吸振缓冲作用效果更好的包装袋,即气体包装袋。
如附图1、2、3所示,现有的气体包装袋包括若干个由热封线5′分割成的气室6′,以及带有一进气口7′的进气道8′,该进气道8′有气路与各气室6′相连通;该气体包装袋的袋体是由上膜9′、下膜10′以及设置在上膜9′、下膜10′之间的气阀组成,其中气阀包括数个间隔排列且设置在上气阀膜1′、下气阀膜2′之间的耐热印刷3′,且各耐热印刷3′分别位于进气道8′与气室6′相连通的各对应气路上。
如图1、2所示,当气体由气体包装袋的进气口7′充入,气体会沿着进气道8′经耐热印刷3′、下气阀膜2′之间进入各气室6′。由于耐热印刷3′位于进气道8′与气室6′相连通的各对应气路上,因此可防止上气阀膜1′、下气阀膜2′黏附在一起,使气体能快速由各气路灌入各气室6′。各气路灌入各气室6′。
如图1、3所示,当气室6′充气完成,结束进气操作,气室6′内部的高压气体将推压上气阀膜1′、下气阀膜2′偏向上膜9′一侧,并使上气阀膜1′、下气阀膜2′紧密贴压于上膜9′上,将各气室6′的气路封闭,从而形成气密,防止气室6′内的气体逃逸。
当气体包装袋完成充气操作,各气室6′内充满气体而膨胀成型。膨胀成型的气体包装袋所围成的空间形成一容纳空间,可收容欲收容物。收容物受到气室6′的保护可避免在运输途中因振动或冲击而出现破裂或损坏现象。
如图1所示,在耐热印刷3′的上端还设置有热封点4′,且该热封点4′位于进气道8′上。若热封点4′不设置,则气体包装袋无法进行充气。
如上所述的气体包装袋的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由于每个气体包装袋普遍采用在袋体的一端加工成如上所述的充气装置,但在实际应用中,比如是在一些比较大的气体包装袋的充气过程中,只设置一个充气装置,不仅严重影响了充气的速度,而且会导致充气的不完全,又或者在生产比较小型的气体包装袋时,多余的袋体在加工中需要将其截掉,而无法利用,所以按原有的方法加工生产气体包装袋比较浪费材料,最终导致气体包装袋生产效率的降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影响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性能高,且提高了充气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的用于特殊形体的气体包装袋的气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特殊形体的气体包装袋的气阀,包括数个间隔排列且设置在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之间的印在塑料薄膜上的耐热印刷,所述上气阀膜、下气阀膜平行对称设置有2对,且2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为一体制造。
所述的耐热印刷贯穿设置在2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之间,且每两个相邻的耐热印刷之间还设置有耐热印刷。所述的2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设置在气体包装袋袋体的中间部位。此种设置气阀主要用于比较大形状的气体包装袋,能够两边同时进气,加速气体的进入速度,使袋子迅速灌入个气室,加快充气速度,且使充气更完全。
所述的耐热印刷为间距1-2公分对称印在塑料薄膜上,且每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之间分别设置有耐热印刷,每两个相邻的耐热印刷之间还分别设置有耐热印刷,且2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之间设置有2条塑封线。此种设置的气阀,主要运用在比较小形状的气体包装袋,2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设置在气体包装袋袋体的任何部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2对上气阀膜、下气阀膜之间截断后,只要经过一次加工,就可以做成两个不同规格的两个袋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建华,未经吴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20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