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婴儿推车减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3021.4 | 申请日: | 200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1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巧观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巧观 |
主分类号: | B62B9/18 | 分类号: | B62B9/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家丰 |
地址: | 314212浙江省平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婴儿 推车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推车的部件的结构,一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婴儿推车的车篮固定在推车的车架上,推动时,车架的震动会传到车篮上,会使婴儿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篮与车架之间的婴儿推车减震装置,可以减少车架震动对车篮的影响。
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减震弹簧和一根中心杆。上支座成杆状,其截面为方形,其下端有一个支承圆台,上支座的中心有一个轴向圆孔,上支座上部的侧壁上有一个方形下凹部,此方形下凹部与所述的轴向圆孔垂直相交,此方形下凹部内有一个螺帽。下支座也成杆状,其截面为圆形,其中心有一个轴向贯通孔,此孔的上部直径较小,下部直径较大,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台阶,下支座的上端也有一个支承圆台。中心杆的上端有螺纹,下端有一个膨大部。减震弹簧的上端顶住上支座下端的支承圆台,减震弹簧的下端顶住下支座上端的支承圆台,中心杆从下支座的下端插入下支座的轴向贯通孔内,再穿过减震弹簧,插入上支座中心的轴向圆孔内,中心杆的上端旋入上支座上的方形下凹部中的螺帽中,中心杆的下端的膨大部与下支座的轴向贯通孔内的台阶相抵住。
将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装设在婴儿推车的车篮的边杆与推车的车架之间,当车架发生震动时,由于减震弹簧的压缩,吸收震动产生的冲击力,起到减震的作用。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中的中心杆将减震弹簧拉紧,使其受到一定的预压缩,使弹簧处在一个合适的弹性状态,不至于过软,以得到较合适的减震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婴儿推车减震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2为上支座的结构图;
附图3为下支座的结构图;
附图4为中心杆;
附图5为调节旋盖;
附图6为下支座的另一种结构图;
附图7为装有调节旋盖的婴儿推车减震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包括上支座1、下支座4、减震弹簧2和一根中心杆3。如图2所示,上支座成杆状,其截面为方形,其下端有一个支承圆台7,上支座的中心有一个轴向圆孔11,上支座上部的侧壁上有一个方形下凹部10,此方形下凹部与所述的轴向圆孔垂直相交,此方形下凹部内有一个螺帽5。如图3所示,下支座4成杆状,其截面为圆形,其中心有一个轴向贯通孔12,此孔的上部直径较小,下部直径较大,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台阶13,下支座的上端也有一个支承圆台14。如图4所示,中心杆3的上端有螺纹15,下端有一个膨大部8。如图1所示,减震弹簧2的上端顶住上支座下端的支承圆台7,减震弹簧的下端顶住下支座上端的支承圆台14,中心杆从下支座的下端插入下支座的轴向贯通孔内,再穿过减震弹簧,插入上支座中心的轴向圆孔内,中心杆的上端旋入上支座上的方形下凹部中的螺帽5中,中心杆的下端的膨大部8与下支座的轴向贯通孔内的台阶13相抵住。
将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的上支座1通过其上的安装孔6与婴儿推车的车篮的边杆相铰接,将下支座4通过其上的安装孔9与推车的车架相铰接,车篮的两侧各装设一个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当车架发生震动时,由于减震弹簧的可压缩性,吸收震动产生的冲击力,可以减少车篮的震动。
这种婴儿推车减震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的调节旋盖16。此调节旋盖为圆盖形,调节旋盖的下表面有一个圆形的凹下部,此凹下部的底面17的中心有一个圆孔19,凹下部底面的边缘有三个凸起18,此三个凸起均匀分布在圆周上。如图6所示,下支座4上的支承圆台14的上端面的边缘有一条环形凸棱20凸棱上均匀分布着三个凸块21,每两个凸块之间的凸棱向同一方向逐渐低下,成为一个端面型凸轮。如图7所示,调节旋盖16扣在下支座的支承圆台14上,调节旋盖下表面的凹下部内的三个凸起18压在上述下支座的支承圆台上的凸棱20上,减震弹簧2的下端顶在调节旋盖16的上表面上。中心杆3从调节旋盖中心的圆孔19中穿过。旋动调节旋盖16,可使其上升或下降,从而调节减震弹簧2的预压缩量,得到更合适的减震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巧观,未经朱巧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30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