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质量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3086.9 | 申请日: | 200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07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余江;赵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8 | 分类号: | G01B21/08;G01N9/00;G01N27/26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31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引出 端子 表面 镀层 质量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尤其涉及生产过程中对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质量进行测试的装置。
【技术背景】
密封铅酸蓄电池为湿荷电带电出厂,生产过程中要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的过程是将注液后的蓄电池,用连接导线和鳄鱼夹将若干个蓄电池串联连接后进行的。在充电过程中蓄电池为富液状态,加之产生酸雾,会对电池的端子产生表面电化学腐蚀,严重时要对电池端子进行更换。影响电池的外观和使用时的连接可靠性。电池在用户手中使用时,是处于充-放-充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铜端子的表面镀层不仅要有一定的厚度,而且要具有良好的镀层致密性。
目前,蓄电池生产过程中,都是依靠外观观察或者耐酸实验对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进行检验,这种检验方式并没有模拟出电池使用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反映出镀银端子的质量特性,检验不准确,造成质量事故较多。
虽然端子表面镀层的厚度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精密测试装置检测,但该装置价格昂贵,而且只能检测出端子某些点的厚度,不能检测出整个端子表面镀层的致密性程度,而致密性程度对蓄电池用端子的质量影响又尤为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质量测试装置,能够模拟引出端子的实际使用环境,准确、有效地测试出引出端子的质量好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质量测试装置,包括恒流充电机、正极固定板和负极固定板,所述正极固定板上设置有并联的三个端子槽,端子槽内可放置正极端子,负极固定板上设置有一个板栅槽,板栅槽内可放置负极板栅,所述恒流充电机的正极连接到端子槽,负极连接到板栅槽,正极固定板和负极固定板均浸入电解液内。
作为优选,所述正极固定板和负极固定板平行放置,两者间距为90mm。
作为优选,所述恒流充电机的输出电流为100mA。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恒流充电机模拟引出端子的实际使用环境,通过对引出端子进行电化学实验,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出端子表面镀银层的厚度及致密性是否符合质量要求,使引出端子的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质量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正极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负极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2、3,蓄电池引出端子表面镀层质量测试装置,包括恒流充电机1、正极固定板2和负极固定板3,所述正极固定板2上设置有并联的三个端子槽4,端子槽4内可放置正极端子,负极固定板3上设置有一个板栅槽5,板栅槽5内可放置负极板栅,所述恒流充电机1的正极连接到端子槽4,负极连接到板栅槽5,正极固定板2和负极固定板3均浸入电解液内。所述正极固定板2和负极固定板3平行放置,两者间距为90mm。所述恒流充电机1的输出电流为100mA。本装置模拟电池生产过程中在有酸雾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微循环漏电电流(mA级),对引出端子表面的镀银层进行电流腐蚀的冲击,以检验镀银层的致密性和均匀性,以及厚度是否达到要求。采用本装置,并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后,外化成用端子的耐电化学测试时间为1h,电流为100mA,端子表面如无明显镀层脱落迹象,则引出端子镀层质量符合要求,经过实际试用后没有痴线端子质量问题。所采用的恒流充电机1为精密恒流充电机,其误差最好控制在±2mA以内。采用三个并联的端子槽4,则每个引出端子上的电流为33.3mA,为实验得出的最佳参数。本装置能够满足在生产过程酸雾环境下微循环腐蚀电流的冲击及客户在反复循环使用中不产生腐蚀,降低生产过程中及客户使用过程中因端子腐蚀产生的不合格率。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30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显示装置
- 下一篇:聚合物珠粒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