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4807.8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66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峻;王汉铭;宫一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峻 |
主分类号: | B61B5/02 | 分类号: | B61B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0000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轨道交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以石油为基础的燃油交通随着世界石油的日益枯竭和因此带来的全球温室效应。燃油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带来便捷的发展初期阶段后,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和对整个地球环境的破坏性副作用,尤其是私家车大量出现在城市街道,城市交通系统已越来越不堪重负,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交通事故。人们一直在寻求一些更为绿色、安全和方便的能源驱动及运输方式。传统的公交系统,有轨无轨电车、地铁的发展,需要换乘和无乘客时空载运行,没能最大可能有效使用能源,这些制约着它们没能成为城市交通的首选。人们更多的选择个体运行的小型运输车辆以达到更为方便的交通方式。城市道路变得越来越宽,但总是不能满足车辆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道路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使用电力能源为基础,配合城市网状电力轨道交通架构,采用小型电力公共交通工具单独运载,通过计算机中心实时调配控制,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内任何起始点无需换乘到达任意目的地。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多条纵向和横向立体交叉的双向电力轨道通道,处于立体交叉位置的两交叉通道通过单向转弯匝道连接,所述电力轨道通道和转弯匝道设有电力连接轨道,两条电力连接轨道的连接设有多个变道机构,所述电力轨道上行驶电力驱动的小型交通工具,所述小型交通工具和变道机构连接计算机控制中心。
上述电力轨道通道可以为空中高架形式的或者地下管道形式的。
作为优选,上述电力轨道通道为上下双层或多层结构。这样可以将客运和货运分开。
作为优选,上述电力轨道通道为双向六轨道,由内至外分别为高速轨道、变速轨道和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相邻轨道之间设有多个变道机构,所述转弯匝道设一条转弯轨道,所述转弯轨道连接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所述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连接按需要设定的上下客站。
作为优选,上述小型交通工具由电力轨道提供电力驱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用电力轨道和相应的小型电力轨道驱动的公共交通工具,配合立体交叉、单向转弯换道的城市网状电力轨道交通架构,通过计算机中心实时调配控制,从而实现了城市内任何起始点无需换乘到达任意目的地。还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快速到达无污染和方便快捷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城市网状电力轨道通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电力轨道通道设置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轨道行驶方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多条立体交叉的双向电力轨道通道2,处于立体交叉位置的两交叉通道通过单向转弯匝道1连接,所述电力轨道通道2和转弯匝道1都铺设有电力轨道,两条电力轨道的连接位置设有变道机构3,所述电力轨道上行驶电力驱动的小型交通工具,小型交通工具由电力轨道提供电力驱动,所述小型交通工具和变道机构3连接计算机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控制小型交通工具和变道机构3。
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力轨道通道2为空中高架,分为上下两层,通道上层为客用双向六轨道,通道下层为货运专用轨道,通道下方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或者也可以为现有的道路)。如图2所示,上述电力轨道通道2为双向六轨道,由内至外分别为高速轨道25、变速轨道24和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23,相邻轨道之间设有变道机构3,所述转弯匝道1设一条转弯轨道(均为右转弯没有左转弯),所述转弯轨道连接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23,所述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23连接上下客站。在实际设计中可以将各街区周围的通道分为并行段21、变道段22和立体交叉立交桥;并行段21的高速轨道25用于高速行驶,变速轨道24用于加速或者减速,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23用于设置上下客站(上下客站也可以专辟一条客站轨道与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连接);变道段22的高速轨道25和变速轨道24、变速轨道24和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23、慢行上下客预转轨道23和转弯轨道之间都设有变道机构,分别用于加速、减速和转弯;立体交叉立交桥为纵向通道和横向通道在不同高度上实现立体交错形式,并通过转弯匝道1连接,也可以是上跨或者下穿式立交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峻,未经王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48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