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矫姿智能笔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5207.3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4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海明 |
主分类号: | B43K29/00 | 分类号: | B43K29/00;B43K29/08;B43K23/00;B43K23/008;B43K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8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书写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矫姿智能笔。
背景技术
目前学生使用的书写工具有各种铅笔、圆珠笔、墨水笔等,这些书写工具仅具有书写功能,不具备约束执笔位置和执笔姿势的功能,不能主动约束学生使其双眼与桌面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特别是初学儿童,自控能力较差,易坐姿歪斜,弯腰曲背,造成视距过近、执笔不规范,因长期不能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导致近视、斜视、驼背等现象。为此有人对防近视笔的需求做过很多有成效的努力,也曾设计了很多优秀的技术方案。中国专利申请200420098052.9公开了一种防近视、防驼背的双防智能书写笔,包括夹持笔芯用的笔头,握笔套、笔杆、电路板,在靠近笔头方向的握笔套的内腔设有一个尾端带有凸起的活动式笔芯套,在该笔芯套上套装有一个可与笔芯套尾端凸起对应的碰触结合的杠杆式止推档杆,在笔杆的中后端内腔的电路板上固定装设有一对起探头作用的红外线发射管和接收管,在笔杆的尾端外侧装有一个活动重量块;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的握笔套的表面均匀设有由相互绝缘的正、负级导电漆线所构成的触摸开关;在所述握笔套内腔的尾端部分固定装有管形骨架,在管形骨架中绕制有在通电时可产生磁场的线圈,并可与杠杆式止推档杆尾部固定装设的磁铁块相配合动作;当线圈通电时会产生磁场对磁铁块产生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力,使杠杆式止推杆连同其尾端的磁铁块同步发生偏移的动作,从而使笔芯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缩入笔头内部而不能写字;所述的线路板及与其固定连接的活动轴是通过若干个滚动轴承活动安装在笔杆靠后端的内腔中,所述的重量块是与活动轴固定连接,在活动重量块的内腔装有提供电源的电池,在活动重量块及其内部电池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活动重量块及其电池会始终处于后端笔杆的下方,从而当学生在任意握笔进行写字时使固定装设于电路板上的红外线发生管和接收管始终都朝着人脸的方向。
该种双防智能书写笔虽然可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书写距离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执笔定位和执笔姿势的技术问题,很容易造成斜视脊椎扭曲现象,同时该设计结构复杂,笨重,耗电大,成本高,可操作性差,很难起到有效强制纠正执笔姿势和书写距离的作用。另外,该种双防智能书写笔采用电池作为电源,在使用一定时间后,电能消耗一定程度和电压降低后,感应距离达不到设计要求,从而不再具有双防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节省电能消耗,增加电池使用寿命的矫姿智能笔。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矫姿智能笔,包括设有孔腔的笔杆,笔帽,和设置在笔杆孔腔中的笔芯、位于笔芯上方的用于顶持笔芯的杠杆式顶持机构、位于杠杆式顶持机构上方的用于感应书写者距离的感应机构和电池仓;所述笔杆包括用于夹持笔芯用的笔头区、位于笔头区上方的用于握持笔杆的握笔区、位于握笔区上方用于设置杠杆式顶持机构的顶持区、以及位于顶持区上方的用于设置感应机构的感应区;所述杠杆式顶持机构包括设置在笔芯上方的重量滑块、设置在重量滑块上方且用于抵住重量滑块的平衡器、设置在平衡器上方的线圈、用于把平衡器轴接在笔杆上的销轴;所述平衡器的中部采用销轴固定在笔杆上,所述平衡器的顶端设有磁钢部、下端设有顶持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感应区的上方设有滚动开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滚动开关为倾斜式滚动开关;所述倾斜式滚动开关包括一个近似圆锥状的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下方的第二电极和一个金属滚珠,所述第一电极的底部设有圆孔,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圆孔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握笔区和顶持区之间的笔杆的外壁上设有常闭行程开关,所述滚动开关和常闭行程开关串联式电连接;所述笔帽设有可断开常闭行程开关的触发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常闭行程开关是簧片式常闭微动开关,包括静触头、和位于静触头内侧方向的动触片;所述笔帽的用于插入笔杆的进口端壁可顶开所述常闭微动开关中的动触片,从而使所述簧片式常闭微动开关处于断路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笔杆的握笔区外套设有弹性材料制成的握笔套;所述笔杆的笔头区的上端设有凸起的握笔限位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握笔套的基本形状呈纺锤形,其中部的内壁与笔杆的握笔区的外壁之间设有空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海明,未经胡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52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