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针头慢速回缩注射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6248.4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0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林作钱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作钱 |
主分类号: | A61M5/31 | 分类号: | A61M5/31;A61M5/315;A61M5/32;A61M5/178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红英 |
地址: | 317513浙江省温岭市石***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针头 慢速 注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注射器,尤其是一种注射完毕后针头能回缩藏起来不至于外露伤人的医用注射器。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的实践证明,为避免给人类或动物输入或取出介质时发生交叉感染,皮下注射器必须一次性使用,在使用过后即作为垃圾处理。目前使用最多的一次性注射器是由一空腔针筒、针头以及配装在针筒内的定程活塞组成,这种注射器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注射完毕之后,其针头仍滞留在外面,相对于针头的尖锐程度来说,不仅为注射器垃圾的搬运、销毁处理带来不便,同时因不慎而扎伤医护工作人员的事情经常发生,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病菌的二次交叉感染,特别是对于那些用于患有严重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SARS等)患者使用的注射器,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医疗隐患,实践表明,不安全针具引起的针刺损伤明显多于其他意外造成的损伤。
近年来,随着人们发现一次性注射器被无良之人回收反复使用后,于上个世纪末提出了自毁式注射器,自毁式注射器在其使用后会自行破坏或锁死而不可再用。但目前的一些注射器都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护士在注射完毕后都要手动拔掉针头,从而使的注射操作过程变得复杂,给医务人员的使用带来不便;另外有一种针头用弹簧自动回缩注射器,这种注射器在注射完成后,针头能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缩至针筒内,但这种注射器的缺点是在瞬间回缩速度过快,血液受人体本身压力向扎针孔中喷出,造成二次交叉感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注射完毕后,针头慢速自动回缩至针筒内的安全医用注射器。这种注射器彻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二次交叉感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针头慢速回缩注射器,包括空心针筒,安装在针筒内的空心推筒,安装在空心推筒头部的胶塞,所述针筒前端缩径部分安装有针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由与针筒前端内壁紧配的锁止环支撑,所述推筒内设有与锁止环轴向对应且配合的慢速回缩件,所述慢速回缩件上部设有卡芯,卡芯通过卡合机构与锁止环相卡合,慢速回缩件下部设有回缩时与推筒内壁相接触的第一弹性撑爪,推筒与慢速回缩件间设有压缩弹簧,注射完毕后,慢速回缩件上部与锁止环卡合,压缩弹簧弹动慢速回缩件带动锁止环及针座与针筒内壁脱离,慢速回缩件沿推筒内壁慢速下滑至推筒下部。
所述慢速回缩件上设有可钩挂推筒顶端的弹性挂耳,注射完毕后该挂耳伸入针筒前端缩径部分并与推筒顶端脱离,所述推筒前端设有挡肩,所述慢速回缩件上设有与该挡肩相对应的台肩,慢速回缩件的下部设有凸台,所述压缩弹簧两端分别压靠着推筒上的挡肩和凸台。
所述推筒顶端设有与挂耳相配合的挂耳座,相应地针筒前端设有注射完毕后挂耳座可嵌入的槽。
所述针座下端设有第二弹性撑爪,相应地针筒内壁上设有第二弹性撑爪嵌入的凹槽,所述锁止环的上端伸入针座内孔,锁止环下端设有支撑第二弹性撑爪下方的台肩,第二弹性撑爪正好由锁止环台肩上方的外圈紧压,所述锁止环上端外圈设有凸缘,所述针座内孔壁上设有与凸缘相配合阻挡锁止环下滑的挡圈。
所述的卡合机构是设于锁止环顶部的向中心聚拢的弹性棘爪和设于慢速回缩件卡芯上部的锥台。
所述推筒上设有缩小推筒内径的斜台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注射完毕后,慢速回缩件带动锁止环及针座与针筒内壁脱离,压缩弹簧弹动慢速回缩件沿推筒内壁慢速下滑并回缩至推筒内,使针头收纳于针筒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瞬间回缩速度过快,血液受人体本身压力向扎针孔中喷出,造成二次交叉感染的问题。2、注射器结构合理,推力轻松,可靠性强,易于操作,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抽液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液完毕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针头回缩至推筒内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图1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作钱,未经林作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62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