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浇注重力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6921.4 | 申请日: | 200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95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东;吴军;吕浩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35/04 | 分类号: | B22D35/04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龙祥 |
地址: | 3125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浇注 重力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浇铸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浇注重力机。
重力铸造是指将熔化的金属熔液浇入模具的型腔中通过结晶凝固形成铸件 的方法,该方法靠重力作用使金属熔液充满模具型腔后结晶凝固。
常规重力铸造机主要由机架、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冷却系统等四部分构 成,如需生产铸件需将模具加热,一般的有三种加热方式:第一,在重力机外 部进行预热到300℃以上后再将模具安装到重力机上;第二,将冷模具先安装到 重力机上再用煤气对模具进行烘烤,将其加热到300℃以上;第三,将冷模具安 装到重力机上,用金属液直接加入下模和侧模构成的腔体中进行预热。
以上第一种方法,高温模具安装困难,容易烫伤操作人员,也会由于安装 模具时间长,模具安装刚完成,原来烤热的模已经变冷,还需继续进行烘烤; 第二种方法由于只能用燃气烤模,烤模时间长,燃气在生产现场也不安全,一 副摩托车铝轮的模具用这种方法烤模最短需要40分种,热效率不高也会造成产 量下降;第三种方法由于现有重力铸造机合模时上模的速度较快,因此无法将 上模与充满熔液的下模和侧模合拢(合拢时会造成熔液飞溅),金属液只能对 下模和侧模进行预热,上模无法接触高温金属液会造成同一模具的不同部分之 间温差过大,受热涨冷缩影响,使模具无法合拢或合模后缝隙过大无法正常生 产。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加热模具的方 法所存在的高温模具安装困难、或者烤模时间长、或者模具无法合拢或合模后 缝隙过大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浇注重力机,以实现在浇注重力机上实现对模 具的均匀加热,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新型浇注重力机,其包括机架、由电气系统控制的液压系统和冷却系统, 所述的液压系统包括设于机架上的分别驱动模具的上模和侧模的升降油缸和侧 动油缸,其特征是所述的升降油缸上连接有电磁流量控制阀,与该电磁流量控 制阀相配在电气系统中设置有缓进按钮和快进按钮。
所述的电气系统具有一个PLC控制器,所述的缓进按钮、快进按钮、电磁 流量控制阀均连接在该PLC控制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新型浇注重力机通过在上模的升降油缸上增加电磁流量控制阀,使升降 油缸的运动速度具有二级可变,即加热模具时先将下模及侧模合拢,上模打开, 在下模及侧模形成的腔体内注入金属液,启动快进按钮控制电磁流量控制阀令 升降油缸驱动上模快速向下合拢,在上模快接触到金属液面时,启动缓进按钮 控制电磁流量控制阀令升降油缸进入慢速运动状态,将上模十分缓慢的浸入到 高温的金属液中,使得上下模具能同时进行预热,减少上下模的温差,防止因 上模合模过快造成铝液飞溅发生安全事故。对模具预热后,可以按照常规的方 式用该浇注重力机实施浇注生产铸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浇注重力机的结构及其四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侧模,2-接产品机构,3-上模,4-电磁流量控制阀,5-操控面板, 6-下模,7-冷却装置,8-金属熔液,9-升降油缸,10-侧动油缸。
如图2-4所示的新型浇注重力机,其包括机架、电气系统、液压系统和冷 却系统,其中液压系统包括分别驱动模具的上模3和侧模1的升降油缸9和侧 动油缸10,冷却系统固定在机架的一侧,电气系统的操作面板5固定在机架的 一侧;此外:在机架上设置有电磁流量控制阀4,其电气部分连接在电气系统的 PLC控制器上,其液压部分连接在液压系统内;在操控面板4上设置有与所述 PLC控制器连接的缓进按钮、快进按钮。
上述的浇注重力机,预热模具的原理如图1所示,一般按照以下要求操作:
1)如图2所示,通过侧动油缸10将侧模1与下模6合拢,同时通过操作 快进按钮令升降油缸9驱动上模3快速下降;
2)如图3所示,向合拢的侧模1与下模6内注入金属熔液8,之后操作缓 进按钮令升降油缸9驱动上模3缓慢下降浸入金属熔液8;
3)如图4所示,下模6、侧模1、上模3合拢,预热模具。
待将模具预热至合适温度,即可将侧模、上模与下模分离,移走预热用金 属熔液形成的铸件,再合拢模具,即可进行正常浇注生产铸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69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变速箱后端盖
- 下一篇:物资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