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7637.9 | 申请日: | 2008-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14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友宝;励永平;励才勋;董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8 | 分类号: | F04D29/08;F04D29/12;F04D29/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 辉 |
地址: | 315191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密封装置,尤其是一种安装在应用于强腐蚀性并含有颗粒的介质中的化工泵等一些耐腐蚀泵上的机械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机械密封正以其优良的密封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离心泵、管道泵、污水泵、油泵以及化工泵等,但是,由于目前化工行业的使用介质范围比较广,这样,液体里面机械密封装置上的零件必然会受到一些强腐蚀性并含有颗粒的化学介质的影响,尤其是密封补偿机构中的弹簧,它特别会因介质中的化学成份、纤维或颗粒等因素的影响而腐蚀或阻塞,引起弹簧的失效,从而不但造成机械密封的失效,而且还会缩短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弹簧腐蚀或阻塞,从而不但保证密封效果,而且还能延长使用寿命的机械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机械密封装置,它包括静环组件和动环组件;所述静环组件包括静环以及用于将静环压紧在泵体上的压盖;所述动环组件包括动环、右部与转轴过盈配合的波纹管、弹簧座、弹簧、卡圈、护套以及卡紧在波纹管右部的分半卡紧环;所述波纹管左部通过卡圈与动环紧密配合;所述弹簧座的内台阶与卡圈紧配合;所述弹簧座右部设有若干长形槽;所述护套内壁与弹簧座外壁紧配合;所述护套的轴向外端面与分半卡紧环紧贴;所述弹簧支撑在长形槽底部与护套轴向内端面之间。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弹簧座右部设置若干长形槽并使护套内壁与弹簧座外壁紧配合,从而使长形槽与护套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而所述的弹簧又是支撑在长形槽底部与护套轴向内端面之间,也就是说弹簧是被密封在空腔里,它与外界的介质没有接触,因此,当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应用于强腐蚀性并含有颗粒的介质中的化工泵等一些耐腐蚀泵上时,弹簧不会受介质中的化学成份、纤维或颗粒等因素的影响而腐蚀或阻塞,从而不但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功能,而且也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弹簧右端与护套轴向内端面之间设有弹簧垫。弹簧垫的设置可以减小弹簧与护套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护套的磨损,进一步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机械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动环,2、波纹管,3、弹簧座,4、弹簧,5、卡圈,6、护套,7、转轴,8、分半卡紧环,9、长形槽,10、弹簧垫,11、静环,12、泵体,13、压盖,14、静环垫。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密封装置包括静环组件和动环组件;所述静环组件包括静环11以及用于将静环11压紧在泵体12上的压盖13;所述静环11台阶与泵体12之间以及静环11台阶与压盖13之间均设有静环垫14,所述静环垫14的设置可以减小静环垫14的磨损,从而延长静环11的使用寿命;所述动环组件包括动环1、右部与转轴7过盈配合的波纹管2、弹簧座3、弹簧4、卡圈5、护套6以及卡紧在波纹管2右部的分半卡紧环8;所述分半卡紧环8在机械行业上也称为哈夫,所述分半卡紧环8在紧定螺钉的作用下可以保证波纹管2与转轴7之间的密封以及传动配合;所述波纹管2左部通过卡圈5与动环1紧密配合;所述弹簧座3的内台阶与卡圈5紧配合;所述弹簧座3右部设有若干长形槽9;所述护套6内壁与弹簧座3外壁紧配合;所述护套6的轴向外端面与分半卡紧环8紧贴;所述弹簧4支撑在长形槽9底部与护套6轴向内端面之间;所述弹簧4右端与护套6轴向内端面之间设有弹簧垫1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弹簧4的作用力和波纹管2的延伸可以保证动环1左端面与静环11右端面贴合,而波纹管2在转轴7的转动下又可以带动动环1相对静环11滑动,从而起到旋转的动密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76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