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合式超喂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7877.9 | 申请日: | 200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75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陆飞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飞虎 |
主分类号: | B65H51/32 | 分类号: | B65H51/32;F16H7/02;F16H7/2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1800浙江省诸***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合 式超喂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络筒机零件,具体的说是指一种离合式超喂器。
背景技术
整机单电机摩擦棍传动络筒机不能加装超喂器,致使纱线张力过大,卷绕过紧,成型不好,退解不顺,成型后的线筒保存时间过长容易使线失去弹性。后有一种小电机超喂器,每个超喂器都要有一个小电机来驱动,这种方法成本太高,不适合用在简易络筒机上。还有一种超喂器,各个超喂器由同一个电动机驱动,不能单独控制转停,当一个机头断线时必须把电动机关掉,停止所有超喂器,等断线超喂器连接好线后才可以重新运作,这样就会浪费其它机头的工作时间,而且电动机的开启会浪费电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单独灵活控制某个超喂轮的转停,使用方便的离合式超喂器。
一种离合式超喂器,包括支架,通过转轴连接的超喂轮和主动轮,主动轮通过皮带与一靠电机驱动的传动轮相连接,所述的支架主要包括上平面、下平面和支撑上下平面的内平面,所述的转轴垂直穿过支架上平面,主动轮设于支架内,超喂轮设于支架外,支架内下平面上设有被动轮,被动轮的转轴和主动轮的转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支架内设有皮带转移机构,所述的皮带转移机构可将皮带绕在主动轮上的一端在主动轮和被动轮之间互相转移。
所述的皮带转移机构包括手柄座、转动轴、转动板、支撑板、转动盘,支撑板两端与支架的上下平面固定,手柄座和转动板通过穿过支撑板的转动轴固定在支撑板两侧,可以同时旋转;手柄座上固定一手柄,手柄伸出支架,方便控制,手柄的移动带动转动板移动;转动板的另一端与转动盘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转动盘的另一侧侧壁上并排设有两个瓷轮,瓷轮的圆周面上设有凹槽,主动轮与传动轮之间的皮带从两个瓷轮之间穿过。
所述的支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各种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离合式超喂器,在需要某一超喂轮停止运转时,只需拨动手柄,通过皮带转移机构将主动轮与传动轮之间的皮带从主动轮上拨到被动轮上即可,不需要关掉电动机,停止所有超喂轮,控制灵活,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式超喂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行的离合式超喂器。
一种离合式超喂器,包括支架2,通过转轴连接的超喂轮3和主动轮11,主动轮11通过皮带13与一靠电机驱动的传动轮14相连接,支架2主要包括上平面、下平面和支撑上下平面的内平面,转轴垂直穿过支架2上平面,主动轮11设于支架2内,超喂轮3设于支架2外,支架2内下平面上设有被动轮12,被动轮12的转轴和主动轮11的转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支架2内设有皮带转移机构,皮带转移机构可将皮带13绕在主动轮11上的一端在主动轮11和被动轮12之间互相转移。
皮带转移机构包括手柄座4、转动轴6、转动板7、支撑板5、转动盘8,支撑板5两端与支架2的上下平面固定,手柄座4和转动板7通过穿过支撑板5的转动轴6固定在支撑板5两侧,手柄座4和转动板7可以同时旋转;手柄座4上固定一手柄1,手柄1伸出支架2,手柄1的移动带动转动板7移动;转动板7的另一端与转动盘8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转动盘8的另一侧侧壁上并排设有两个瓷轮——瓷轮9和瓷轮10,两瓷轮的圆周面上设有凹槽,主动轮11与传动轮14之间的皮带13从瓷轮9和瓷轮10之间穿过。
该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3所示,皮带13从瓷轮9和瓷轮10之间穿过,一端绕过主动轮11,另一端绕过靠电动机驱动的传动轮14,以此来驱动主动轮11,然后带动与主动轮11同轴的超喂轮3工作。当该超喂轮3发生断线,需要停止时,拔动手柄1,利用两个瓷轮把皮带13从主动轮11上移开,移到被动轮12上,超喂轮3停止工作,这时可以连接断线;断线连接完后需要继续工作时,拔动手柄1把皮带13从被动轮12上移回主动轮11,超喂轮3也随之又开始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飞虎,未经陆飞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78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