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管混凝土柱隔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9295.4 | 申请日: | 2008-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62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熊立红;丁世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B1/98 | 分类号: | E04B1/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混凝土 柱隔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隔震装置,主要涉及一种房屋的基底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结构控制技术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技术,基底隔震是结构控制技术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结构底部设置隔震层,利用隔震层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结构的地震安全性。目前最常用的基底隔震体系有两类:一类是橡胶类隔震装置;另一类是摩擦(滑移)类装置。橡胶类隔震装置在理论上和试验上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它的材料为钢材、橡胶、钢索和弹簧等,机械加工需要专业厂家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且施工复杂、维修不便。摩擦(滑移)类隔震装置一般造价较低,但是地震时存在不能复位和可能倾覆等缺陷,只能限于层数较少的房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为克服现有隔震装置存在的不足,设计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钢管混凝土柱隔震装置,该隔震装置是一种土建化的结构,在具有良好地隔震效果同时,还具有生产制造容易、造价低廉、便于维修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设计是,在该隔震装置由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上盖、钢筋混凝土底座和钢筋混凝土限位板构成;在钢管混凝土柱两侧端面上分别固装钢板上封堵和钢板下封堵,在钢板下封堵外端面上固配铅垫;在钢筋混凝土上盖和钢筋混凝土底座上分别各设有两个凹形通槽,上盖锚固钢板和底座锚固钢板分别配装在钢筋混凝土上盖和钢筋混凝土底座的凹形通槽底面上;设有两个通孔的钢筋混凝土限位板配置在钢筋混凝土底座上端面上,两根钢管混凝土柱分别插装在钢筋混凝土限位板的两个通孔内,钢筋混凝土上盖安装在两根钢管混凝土柱上部上,钢管混凝土柱两侧端面上的钢板上封堵和铅垫分别与上盖锚固钢板和底座锚固钢板接触支撑配合;在钢筋混凝土上盖下端面与钢筋混凝土限位板上表面之间和钢管混凝土柱外表面与钢筋混凝土限位板通孔内表面之间均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地震发生时,可有效地降低房屋的地震反应,大幅度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且造价低廉,取材方便,施工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钢管混凝土柱隔震装置总体配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图中件号说明:
1、钢管混凝土柱、2、钢筋混凝土上盖、3、钢筋混凝土底座、4、钢筋混凝土限位板、5、上盖锚固钢板、6、铅垫、7、钢板上封堵、8、底座锚固钢板、9、钢板下封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一种钢管混凝土柱隔震装置,在该隔震装置由钢管混凝土柱1、钢筋混凝土上盖2、钢筋混凝土底座3和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构成;在钢管混凝土柱1两侧端面上分别固装钢板上封堵7和钢板下封堵9,在钢板下封堵9外端面上固配铅垫6;在钢筋混凝土上盖2和钢筋混凝土底座3上分别各设有两个凹形通槽,上盖锚固钢板5和底座锚固钢板8分别配装在钢筋混凝土上盖2和钢筋混凝土底座3的凹形通槽底面上;设有两个通孔的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配置在钢筋混凝土底座3上端面上,两根钢管混凝土柱1分别插装在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的两个通孔内,钢筋混凝土上盖2安装在两根钢管混凝土柱1上部上,钢管混凝土柱1两侧端面上的钢板上封堵7和铅垫6分别与上盖锚固钢板5和底座锚固钢板8接触支撑配合;在钢筋混凝土上盖2下端面与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上表面之间和钢管混凝土柱1外表面与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通孔内表面之间均留有间隙。上盖锚固钢板5与钢板上封堵7接触配合的表面横向截面呈弧面状。钢板上封堵7整体形状为球体弧面状。钢筋混凝土上盖2和钢筋混凝土底座3可制成长方体状的钢筋混凝土块体构件,内部配有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制成长方形平板状;钢管混凝土柱1管壁为钢管材料,内灌混凝土。
安装使用时,根据房屋层数、平面尺寸及设防烈度设计确定房屋所需隔震装置的数目,施工时将本隔震装置设置在房屋底部与基础之间,形成一个隔震层,在钢筋混凝土上盖2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圈梁,房屋墙体砌筑在圈梁上,隔震装置承受上部房屋整体载荷,形成隔震建筑体系。地震时,钢管混凝土柱1产生侧向摆动,提供水平柔性,部件变形提供阻尼力,吸收地震能量,钢筋混凝土限位板4控制变位,达到隔震、减震效果,保障房屋在地震时的安全性,避免倒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92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刀
- 下一篇:壁挂式智能语音教学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