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89470.X | 申请日: | 200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42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姜海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光宇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6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端子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端子结构,适用于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端子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蓄电池生产厂家大多采用两种常规端子:L型端子和极柱直出型端子。这两种端子结构的电池在长期浮充状态下,电解液会沿着端子向上爬,冲破密封后,导致电池端子漏液。尽管蓄电池端子漏出的电解液非常少,初期不影响电池容量,但它可能影响电池外观,并且腐蚀电池架、电池连接线、铜排和用户的各种电源设备,若长期得不到处理,非常容易造成事故。对许多蓄电池生产厂家来说,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端子密封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蓄电池端子密封的技术状况,为解决端子漏液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端子。这种电池端子应用于端子密封装置中,有效地防止了电解液沿端子爬出,解决了蓄电池漏液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电池端子设计成凹槽结构,就是在电池端子外表面增加多道凹槽。这种具有凹槽结构的电池端子穿过电池盖上的端子孔,极柱密封圈套在这种电池端子上,螺旋压紧环压缩极柱密封圈,使密封圈封紧端子,用密封胶填充端子、密封圈、压紧环及端子孔形成的空间,这样就构成了电池端子的密封装置。由于这种电池端子具有凹槽结构,密封胶会渗透到凹槽内部,这样就延长了电解液沿电池端子的爬酸路径,同时也增加了电解液沿电池端子爬出的阻力,电解液不容易爬出。采用这种具有凹槽结构端子的电池达到了防止蓄电池漏液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蓄电池端子的密封方面,有效地防止了电解液沿端子爬出,解决了蓄电池漏液的问题。而且具有凹槽结构的电池端子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端子密封结构图。
图1中1.极柱密封圈,2.具有凹槽结构的电池端子,3.螺旋压紧环,4.密封胶,5.电池盖。
图2是常规型端子密封结构图。
图2中1,3,4,5同图1,6.常规型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电池端子的密封装置由图中五部分组成,具有凹槽结构的电池端子(2)穿过电池盖(5)上的端子孔,极柱密封圈(1)套在具有凹槽结构的电池端子(2)上,螺旋压紧环(3)压缩极柱密封圈(1),这样密封圈就封紧了端子(2),用密封胶(4)填充端子(2)、密封圈(1)、压紧环(3)及端子孔形成的空间,这样就构成了电池端子的密封装置。由于这种电池端子(2)具有凹槽结构,密封胶(4)会渗透到凹槽内部,这样就延长了电解液沿电池端子(2)的爬酸路径,同时也增加了电解液沿端子(2)爬出的阻力,电解液不容易爬出,从而解决了电池端子的漏液问题。
在图2中,只是端子的结构与图1中的不同,其它密封结构与图1中相同。图2中的端子是常规型端子(6),表面不带凹槽,这样,电解液会直接沿着端子表面爬出,爬酸路径短,电解液很容易爬出,从而造成电池漏液。
由此可以看出,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凹槽结构的电池端子在蓄电池端子的密封装置中,完全优于图2中的常规型端子,有效地防止了电解液沿端子爬出,解决了蓄电池漏液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光宇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光宇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94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