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煮饭机器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9904.6 | 申请日: | 200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76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房国志;朱林;王金波;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G05B19/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40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煮饭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基于GSM网络控制的智能家用电器,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煮饭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家用电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普遍存在着功能简单,智能化程度不高,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缺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智能家用电器市场发展的缓慢。在者,现有智能家用电器在远程控制方面多使用的是RF无线收发模式,实现不了更远距离上的控制,如在办公室实现对家用电器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煮饭机器人,成本低、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智能煮饭机器人,其组成包括:煮饭装置,所述的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所述的煮饭装置连接输送通道、排气通道,所述的输送通道分别连接储水容器、储米容器,所述的输送通道上具有阀门,所述的阀门、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分别连接主控板。
所述的智能煮饭机器人,所述的主控板包括微处理器、显示模块、GSM模块、键盘、AD转换模块,其各组成部分间具有电路连接关系。
所述的智能煮饭机器人,所述的GSM模块具有引脚连接SIM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充分利用现有的、日渐低廉且性能稳定可靠的GSM网络,使用短信指令实现GSM模块与微处理器之间的通信,进而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实现了更远距离的控制。利用GSM网络控制家电有利于系统的进一部扩展,有利于统一标准,可以实现对其他更多家用电器智能控制。
2.使用功耗更低、性能更好的微处理器,降低了系统功耗,提高了系统稳定性,且为智能控制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
3.煮饭装置软件上采用模糊控制理论,使煮饭机器人模拟人的思维方式。主控微处理器嵌入实时系统(RTOS)μC/OS II,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微处理器自带了实时时钟,可以使用键盘和显示模块设置定时煮饭和用餐人数,系统根据各项设置参数来控制煮饭过程。
4.由于本产品采用了更先进的微处理器和控制方法,结合使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和模糊控制理论,使得本产品更加智能化,且操作十分简单,又在成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现有标准相统一且有更大升级空间,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产品硬件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产品电源部分电路原理图。
附图4是本产品模拟信号调理电路原理图。
附图5是本产品串行接口部分电路原理图。
附图6是本产品GSM模块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
附图7是本产品ARM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
附图8是本产品内部程序主体流程图。
根据电子线路制图规范,以上各电路原理图中相同的引脚具有连接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智能煮饭机器人,其组成包括:煮饭装置1,所述的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2,所述的煮饭装置连接输送通道3、排气通道4,所述的输送通道分别连接储水容器5、储米容器6,所述的输送通道上具有阀门7,所述的阀门、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分别连接主控板8。
实施例2:
智能煮饭机器人,其组成包括:煮饭装置1,所述的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2,所述的煮饭装置连接输送通道3、排气通道4,所述的输送通道分别连接储水容器5、储米容器6,所述的输送通道上具有阀门7,所述的阀门、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分别连接主控板8。
所述的智能煮饭机器人,所述的主控板包括微处理器9、显示模块10、GSM模块11、键盘12、AD转换模块13,其各组成部分间具有电路连接关系。
所述的智能煮饭机器人,所述的GSM模块具有引脚连接SIM卡。
本实用新型可以工作在两种模式下,一种是远程控制模式,另一种是直接控制模式。采用远程控制模式即用短信方式进行控制,而直接控制模式可以通过智能煮饭机器人的键盘及显示模块来直接手动设置。这两种模式设置完成后,均可在煮饭之前将其取消或重新设置,而且还可以在一种模式下改写或取消另一种模式下的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99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