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型煤两次返烧式全水套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1023.8 | 申请日: | 2008-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51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显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显廷 |
主分类号: | F24H1/44 | 分类号: | F24H1/44;F24H1/28;F24H1/36;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1500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次 返烧式全水套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技术,主要涉及一种以型煤为燃料的热水锅炉。
背景技术
随着煤炭原料价格的大幅升高,以及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目前,许多以煤炭为燃料的锅炉均在为提高其热交换效率、减轻对环境污染方面作出重大努力,包括众多中小型民用热水锅炉。但是,由于结构设计上的缺陷,民用热水锅炉仍存在煤炭燃料燃烧不完全、不充分、热交换效率较低、能源损失浪费、排放烟尘污染环境较重、使用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型煤两次返烧式全水套锅炉,达到使燃煤燃烧充分、热交换效率高、减轻排烟污染、节约煤炭能源、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设计是,型煤两次返烧式全水套锅炉包括全水套炉壳体及配装其上的排烟管、检测清灰炉门、燃烧室炉门、出渣门,在全水套炉壳体腔内上部和中部上分别固装上隔板和水套式隔板,在上隔板上方构成水箱,在水套式隔板上方和下方分别构成副燃烧室和主燃烧室;在水套式隔板后端部上开有火焰与烟气出口;将副燃烧室与主燃烧室连通,在上隔板前侧部上设有高温烟气出口,将副燃烧室与配装在水箱内的烟管连通,烟管后端出口与排烟管连通;在主水套炉壳体底部前侧处设置进气口。在上隔板上配装介质管,该介质管的上侧部和下侧部分别位于水箱内和副燃烧室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主燃烧室、副燃烧室和烟管构成的两次返烧迷宫式热交换路径,配合以介质管热交换方式,不仅热交换路径长、热交换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而且升温快,具有炉具结构简单、燃料燃烧充分、热效率高、成本低廉、环境污染轻、使用卫生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型煤两次返烧式全水套锅炉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右向视图;
图3是图2中的B—B向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中件号说明:
1、排烟管、2、全水套炉壳体、3、检测清灰炉门、4、燃烧室炉门、5、开度调节板、6、出渣门、7、水箱、8、副燃烧室、9、主燃烧室、10、水套式隔板、11、上隔板、12、介质管、13、烟管、14、进气口、15、高温烟气出口、16、火焰与烟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型煤两次返烧式全水套锅炉包括全水套炉壳体2及配装其上的排烟管1、检测清灰炉门3、燃烧室炉门4、出渣门6,在全水套炉壳体2腔内上部和中部上分别固装上隔板11和水套式隔板10,在上隔板11上方构成水箱7,在水套式隔板10上方和下方分别构成副燃烧室8和主燃烧室9;在水套式隔板10后端部上开有火焰与烟气出口16;将副燃烧室8与主燃烧室9连通,在上隔板11前侧部上设有高温烟气出口15,将副燃烧室8与配装在水箱7内的烟管13连通,烟管13后端出口与排烟管1连通;在主水套炉壳体2底部前侧处设置进气口14。在上隔板11上配装介质管12,该介质管12的上侧部和下侧部分别位于水箱7内和副燃烧室8内。在全水套炉壳体2底部前侧位于进气口14处配装开度调节板5。
作业时,将型煤从燃烧室炉门4送入主燃烧室9内燃烧,打开开度调节板5,使空气从进气口14进入主燃烧室9内助燃,主燃烧室9内的型煤火焰和烟气首先与全水套炉壳体2侧壁下部的水套内的水和水套式隔板1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后,经火焰与烟气出口16进入副燃烧室8内,并对全水套炉壳体2侧壁上部的水套内的水及水箱7内的水进行加热,同时与介质管12下侧部进行热交换,继尔介质管12上侧部加热水箱7内的水,带有较高余热的烟气从高温烟气出口15进入位于水箱7内的烟管13中,再次与水箱7内的水进入换热作业,低温烟气经排烟管1排出炉体。利用开度调节板5关闭进气口14,完成封火作业,主燃烧室9内的型煤可封火24小时以上。打开出渣门5可将型煤渣整体取出,出渣卫生清洁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显廷,未经张显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10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