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连接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3495.7 | 申请日: | 200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39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王文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4F13/24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启明 |
地址: | 516001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室外 接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的连接管。
背景技术
空调室外机通常包括压缩机系统,压缩机系统和空调换热系统之间用连接管进行连接。参见图1所示,图1中示出了一种单冷空调的压缩机回气管的结构,其一般由若干U型(或者V型等其它弯曲形状)连接端10和若干直管11组合而成,U型连接管10作为管体连接部分与其它部分(图未示)连接。U型连接管10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局部拉伸或者压缩,从而产生一定的应力。因此,当室外机运行时,由于这种连接管的应力集中,由压缩机引发的振动通过连接管的传递,容易与室外机箱体系统或压缩机产生较强的同频共振,导致空调室外机工作可靠性差,而且噪音很大,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其它类型的空调室外机连接管,例如单冷空调的压缩机排气管以及冷暖型空调的连接管,一般也采用图1这种连接管结构,都存在相同的缺陷,因此,设计一种能广泛应用在空调室外机中并且能够减少空调室外机振动和噪音的空调室外机连接管实属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连接管,其解决现有空调器室外机连接管导致的共振强以及噪音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连接管的至少其中一部分管体为螺旋式应力缓冲管体。
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管包括U型连接管和直管,U型连接管具有内螺纹的缓冲结构。
所述直管的中间段具有内螺纹的缓冲结构。
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管包括U型连接管以及螺旋管。
所述螺旋管为固定螺距的螺旋管。
所述螺旋管为可变螺距的螺旋管。
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连接管通过螺旋管体的缓冲效果减少空调器室外机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并同时减少空调室外机振动和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单冷式空调器室外机的压缩机回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外机连接管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外机连接管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外机连接管包括U型连接管20和直管21,其与图1中连接管的区别在于:U型连接管20采用了具有内螺纹的缓冲结构,由于内螺纹管段具有软连接缓冲冲击的特点,因此,将其用作压缩机系统和空调换热系统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有效地减小压缩机系统和空调室外机箱体的振动,从而降低了空调器室外机噪声。此外,空调室外机连接管一般为铜材料制成,采用图2中的U型连接管20后,由于连接管的整体振动振幅和加速度均大大减小,这样就可以减短直管21的长度,节约了较为昂贵的铜材料,从而具有降低管路成本等优点。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图2中的直管21的中间段22也采用了内螺纹结构,这样,整个连接管的缓冲作用更加明显。
除了采用图2中所示的内螺纹管之外,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连接管还可以采用图3中的形式,参见图3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连接管第二实施例包括U型连接管30以及螺旋管31,其与图2中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将图2中的直管21设计成螺旋状的螺旋管31,螺旋管31的螺旋结构能够很大程度的分散连接管的应力,对机械振动有很好的缓冲效果,当然,螺旋管31的螺距可以采用固定螺距,也可以采用可变螺距。
以上两种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质上是通过采用螺旋式应力缓冲管体(内螺纹管体或者螺旋式管体都可以归结为螺旋式应力缓冲管体),将空调器室外机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减少空调室外机振动和噪音。
此外,以上所述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图2中的内螺纹应力缓冲管体也可以有很多其它的实施方式,不仅仅是中间段22采用内螺纹管体,其它部位也可以采用内螺纹管体结构,使得缓冲效果更较好,等等。综上所述,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34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