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4242.1 | 申请日: | 200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1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杰;王利;彭博;韩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6 | 分类号: | B60R21/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港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达猷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向汽车的安全保护缓冲系统提供充气气流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汽车的安全保护缓冲系统一般包括撞击传感器、控制器、气体发生器及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传感器测出汽车发生碰撞产生的惯性加速度,并将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碰撞加速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如果加速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超过或达到预定极限值,控制器发出点火信号启动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启动后产生大量气体充入气囊。则气囊迅速膨胀展开在乘员前面,避免了乘员由于惯性冲击力与汽车上硬物碰撞而产生伤亡。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公开号“CN2654450Y”名称为“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包括一壳体,壳体由上壳体和与上壳体连接的下壳体构成,上壳体的侧面分布有排气孔,下壳体上设有安装孔或定位孔,在壳体的内径上设置有环状过滤网,在下壳体的中央安装有电点火管,电点火管上设置有药盒,电点火管和药盒的周边设置有护罩,在滤网和护罩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还有产气药,过滤网上设置有顶盖,顶盖和下壳体靠近气药的一端有分别设置的大毡垫,大毡垫和电点火管的连接处还有小毡垫。
但是,这种气体发生器的下壳体要加工出与气囊安装在一起的安装位,使下壳体形状复杂尺寸较大,造成成型复杂困难。再者由于下壳体需翻边加工出安装位与气囊连接,上、下壳体焊接固接在一起,两者的焊接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这种焊接连接方式不利于上壳体与下壳体焊接连接,导致焊接强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焊接连接方式稳定可靠的气体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体发生器,
其包括:产气模块与安装盘模块,所述安装盘模块与产气模块连接,产气模块通过安装盘模块与气囊连接,产气模块设有一壳体,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上壳体连接的下壳体,上壳体的侧壁上分布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内侧粘贴有覆盖件,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环状过滤器,壳体中心安装有电点火管,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固定电点火管的底座,电点火管上设置有药盒,药盒内装有点火药,所述过滤器和药盒之间形成燃烧室,燃烧室内装有产气药。
本实用新型的产气模块通过安装盘模块与气囊连接,产气模块的下壳体不用翻边加工出安装位,这样使下壳体成型简单容易,且易与上壳体焊接固结,安装盘模块可根据不同需要制造成不同模块,通过更换不同的安装盘模块,形成一个系列的发生器,满足不同规格气囊的需求,同时由于进行了系列化,提高了产品零件的通用性,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端口设置一致,上壳体与下壳体固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过滤器由气液过滤网压制形成。
进一步,所述燃烧室的上、下部位分别设置有上盖板和下盖板。
进一步,所述上盖板活动卡接在燃烧室内。
进一步,所述下盖板与底座及过滤器紧密配合,上盖板与药盒及过滤器紧密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产气模块通过安装盘模块与气囊连接,产气模块的下壳体不用翻边加工出安装位,这样使下壳体成型简单容易,且易与上壳体焊接固结,安装盘模块可根据不同需要制造成不同模块。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端口设置一致,上壳体与下壳体固接在一起,两者采用管对管焊接固接在一起,是最佳焊接连接方式,采用这样的焊接连接,气体发生器可获得最佳壳体强度。过滤器由气液过滤网压制形成,使过滤器经压制、稳定固定在壳体内,且可根据性能需求对密度进行调整,有利于高温气体的冷却和残渣的过滤。燃烧室的上、下部位分别设置的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盖板与药盒及过滤器紧密结合,下盖板与底座及过滤器紧密结合,进一步将过滤网固定,通过上盖板和下盖板进而将燃烧室进行密封。上盖板可在燃烧室内移动,通过移动调整上盖板的位置调整燃烧室的大小,从而对产气药药量的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的气体发生器采用的焊接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壳体焊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42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客车上水手动、自动脱落接头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