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足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6095.1 | 申请日: | 200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11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秦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彪 |
主分类号: | A47K3/022 | 分类号: | A47K3/022;A61L2/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72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足的洗浴以及保健装置,特别是带有循环水泵,以及臭氧发生器的足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种足浴盆,为了足疗保健,足浴盆上设置有循环水泵,利用水流冲击按摩,设置有加热装置,给水加热保温,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向水中加入臭氧,利用臭氧优越的杀菌特点,杀死真菌,抑制脚气的生长。但这些足浴盆有以下重大问题:一、水盆和循环水泵分离,由水盆底部的两进出水管连通,这样的结构造成水盆与水泵的连接管和接头多,装配复杂,接头处易漏水,可能引起触电危险;循环泵内以及管道内不能擦洗,特别是流动死区将寄存污物,病菌(真菌)在此存留繁殖,引起脚气病菌交叉传播。二、臭氧是采用气泵,以曝气的方式加入,这种工业中常用的加氧方式在足浴盆中非常不适合,由于曝气原理所致,水中气泡直径大,不可能有效减小,气泡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及比表面积)小,足浴盆中水深最多30cm,水太浅,气泡在水中接触时间太短,因而臭氧溶解到水中的效率非常低,大致不到5%,大量的臭氧释放到空气中,如果要使足浴盆水中臭氧达到有效杀菌浓度,释放到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则将大大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现市场上的足浴盆中的臭氧杀菌,仅仅是出售概念,臭氧在此没有起实际作用,如果再加上以上所述的管内壁不能清洗,污物沉积,病菌繁殖,现足浴盆就是脚气传播的发源地。三、足浴盆和底座固定成一体,用户清洗足浴盆时,带有电器底座,一是不方便,二是非常容易使水浸入电器,引起短路,造成烧毁电器、漏电触电的危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足浴装置,将循环水泵叶轮设置在水盆内,水在水盆内循环,可实现水盆外无水管道以及密封接头;采用水盆和底座可便捷拆分的结构,便于水盆加水、倒水和清洗;利用水泵叶轮产生的涡流强化气水混合,有效提高臭氧溶解效率,实现臭氧真正在足浴盆中得到实际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主要部件包括有:水盆、电器座、叶轮和驱动叶轮的电机,电器控制部分在电器座内,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叶轮设置在水盆内,叶轮配有泵壳,驱动叶轮的电机在水盆外的电器座内;电机驱动叶轮旋转,配有泵壳的叶轮构成循环水泵,驱动水在水盆内循环流动。
由于叶轮和泵壳构成的循环泵在水盆内,循环泵本身就不必要求严格的防漏密封,即泵壳结构要求降低。水循环流动完全在水盆内进行,水盆外完全不需要水管道以及相应的管接口,不必担心管接口密封防漏问题,水盆内如果需要管道,其管道的密封要求不高,因而泵壳和管道可以设计制造为可拆分,便于清洗,去除粘附在内表面上的污物。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解决了整体水盆的密封防漏问题,安全可靠,结构也简单,简化了产品组装,生产效率提高,制造成本降低,而且还可便于用户清洗水盆,除去内壁、死角上粘附留存的污物,防止病菌(脚气)传播。
为了有效将臭氧气体混合溶解于水中,本实用新型将臭氧输入由叶轮和泵壳构成的泵内,利用旋转的叶轮驱动水时,产生的强烈湍流漩涡,依靠漩涡拉扯撕碎气泡,产生更小更多的气泡,有效提高气泡的比表面积,大大地提高臭氧的溶解效率,实现臭氧在足浴装置中的真正实际应用。
叶轮在水盆内,驱动叶轮的电机在水盆外,叶轮和电机之间的驱动连接,可采用通过联轴器的有轴驱动结构,还可采用通过磁力驱动的无轴驱动结构。如果联轴器为可便捷分合,或采用无轴磁力驱动结构,就可将水盆和电器座设计为可便捷分开和组合,用户就可便捷地拆下水盆,倒水、盛水、清洗水盆,不必带上电器座,这样方便了用户,避免了电器座内进水,引起短路,损坏电器和漏电、触电的危险。
转动的叶轮驱动水运动时,能产生湍流漩涡,叶轮转速越高,泵的流量越低,湍流漩涡强度越强,拉扯撕碎气泡的力度越大,即水中气泡越小。叶轮式泵有三种结构形式,一是轴流式,二是离心式,三是涡流式。轴流式产生的漩涡强度最低,从结构布局来说,也不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中。离心式和涡流式结构布局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两者相比,在涡流式泵中,湍流漩涡强度最强。工业应用中的气液混合泵采用的就是涡流式泵结构,水中气泡直径小到20~30μm,臭氧溶解效率可达98%。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通过联轴器的有轴驱动和通过磁力的非接触无轴驱动。联轴器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固定在叶轮的轴上,另一部分固定在电机的轴上,通过联轴器,电机的扭矩传递到叶轮上,并且还可补偿电机和叶轮两轴的相对偏移和错位。非接触磁力驱动更为优越,不存在有轴驱动时轴的密封防漏问题,允许电机和叶轮两轴有更大的相对偏移和错位,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可实现所有的转动件隐藏在机壳内,便于叶轮更换和清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彪,未经秦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60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