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6341.3 | 申请日: | 200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81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肖顺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1 | 分类号: | H01R13/11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宋妍丽 |
地址: | 563006***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弹性 接触 端子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连接器中的弹性接触件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印制板安装的电源连接器中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
二、背景技术
在电子电路的互连中,电源连接器是电源电路互连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元器件。相对传输信号的接触件而言,应用于电源连接器中的大电流接触件需要具备较低的接触电阻和良好的散热条件等要素,以满足大电流传输过程中的热量减少和控制温升。如中国专利CN 1409445A、CN 101048919A、CN 1801535A、CN 1574479A、CN 1819345A和CN 2629274Y等,这些专利描述的大电流接触件端子的结构均存在接触区散热效果不理想、体积大和材料成本高等缺陷。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成本相对低廉而又能满足小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等需求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成本较低而且连接可靠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主要应用于印制板电源连接器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接触件端子包括对接端、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其中的对接端为钣金层叠结构。
上述接触件端子接触区和终端连接区折叠方向相反。
上述接触件端子接触区和终接触件端子端连接区折叠过渡处通过折转成形使此处材料叠加。
上述接触件端子设有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倒刺。
采用上述钣金层叠结构方式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增大了接触区附近的散热面积,同时还较大的扩展了热传导通道,从而可将大电流传输过程中在接触区集中产生的发热能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迅速高效传递到接触件其它非关键接触部位,最终在这些散热面上通过辐射、风冷等方式散发出去,增大了接触件的载流能力,达到使接触件可靠接触和连接的目的。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维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展开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三维结构视图。
图中:1-对接端、11-对接端接触区、12、14-钣金层叠结构、2-接触区、21-过渡区、22、23-倒刺、3-终端连接区、4-多余材料。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大电流弹性接触件端子包括对接端1、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其中对接端1为钣金层叠结构12、14。通过钣金折转使对接端接触区11的散热面积几乎增大了一倍,通过紧密层叠可将大电流传输过程中对接端集中产生的发热能量迅速传递到弹性接触件端子的其它非关键接触部位,如接触区2,然后在这些散热面上通过辐射、风冷等方式散发出去,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接触件端子与配合接触件的连接可靠性。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前平面展开视图,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折叠方向相反。相对于同向折弯的结构而言,这种反向折弯结构所用材料量约为前者的一半左右,同时其重量、体积也将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当接触区2和终端连接区3反向折叠后,会在过渡区21出现一个较小的传输电流的薄弱区域,该薄弱区域将影响整个接触件的载流能力。为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此处的基体材料折转后叠加以增大该区域的导电截面积从而提高其载流能力。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将终端连接区3连接片之间多余材料4不完全切断,并与接触区2折为同一方向、同一平面,如图3所示,这样可大大增加整个接触件的有效散热面积,可承载更大的传输电流。同时又不会增加额外的材料。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端子在绝缘基座上的固定,所述接触件端子相应的部位设有倒刺22、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63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