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接式水封地漏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7431.4 | 申请日: | 200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28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庞浩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浩佳 |
主分类号: | E03C1/28 | 分类号: | E03C1/2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思聪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接式 水封 地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于地面下排水口的地漏,特别是水封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简单排水地漏逐渐被水封防臭地漏替代。而利用蓄水管套接地漏排水口的水封防臭方式已是公知的技术。为了解决地漏内除污清理的问题,水封地漏的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931594Y公开的地漏,为方便清理,在漏斗与蓄水管之间设计上部呈爪形的连接管,以便蓄水管能与连接管分拆。但其不足之处是爪形连接管上部仍需与漏斗焊接,使用可靠性难以保证;另外,爪形连接管形状复杂,加工较麻烦,其内径必须经过额外加工方能与蓄水管对应配接,加工生产成本高,材料浪费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装拆方便、连接牢固耐用、加工简单、易于清理的活接式水封地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活接式水封地漏,包括有上下均敞口的漏杯,处于漏杯下方的蓄水管,套插并被承托于漏杯内的内漏斗,内漏斗下部的排水管伸入蓄水管内,蓄水管上设有溢水孔,蓄水管上部活动套接于内漏斗外壁上并形成过盈配合,而蓄水管上部设有至少两组曲折形导槽,内漏斗外壁上则设有与曲折形导槽对应卡扣配合的凸台。进一步地,为便于装拆,蓄水管的上部是与内漏斗的变径收窄处形成过盈配合。为避免排水时流体直接冲击蓄水管底部的沉积物,内漏斗下部的排水管其出水口沿径向排布。为使连接牢固,防止蓄水管松脱,蓄水管上部的导槽呈字母“L”形。
这样的设计,具有明显的优点:
1、蓄水管直接与内漏斗活动套接,装拆、清理十分方便;
2、结构简单合理,省略了不必要的连接件,加工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3、排水时不易冲翻起沉积物,能有效隔除污垢,使排污管不易堵塞,防臭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漏斗与蓄水管的分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活接式水封地漏由上下均敞口的漏杯1、带排水管21的内漏斗2、蓄水管3构成,内漏斗2套接于漏杯1的内底部并由漏杯1承托,内漏斗2的变径收窄处24及排水管21穿过并伸出于漏杯1下方,而蓄水管3则活动套接于内漏斗2的变径收窄处24,且相互形成过盈配合,此外,内漏斗2的变径收窄处24上还对称设有两凸台23,凸台23正好可与蓄水管3上部的两组呈字母“L”形的导槽32对应卡扣配合,使蓄水管3在轴向方向上被锁定,无法轴向松脱。内漏斗2的排水管21的底端是密封的,仅在底部侧壁沿径向排布有两个出水口22,而蓄水管3上高于出水口22处则设有溢水孔31。使用时,污水经漏杯1进入内漏斗2,通过排水管21,由出水口22流进蓄水管3内,重于水的沉淀物迅速沉积在蓄水管3的底部,大部分的污水则从溢水孔31溢出,并且蓄水管3的溢水孔31高于排水管21中的出水口22,利用积水密封原理实现防臭功效。从而实现分级减排污水和防臭双功效,需清理蓄水管3时,从漏杯1中间抽起内漏斗2及其套接的蓄水管3,反向沿“L”形导槽32从内漏斗2凸台23中退出蓄水管3,解除凸台23对蓄水管3的约束,清理蓄水管3内的污垢,重新装配套接后、放进漏杯1内。
当然,这里仅列举了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其它等同、类同的构造均应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畴,这里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浩佳,未经庞浩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74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锥形纱张力器
- 下一篇:新型保温节能内外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