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车发动机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7505.4 | 申请日: | 200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58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杨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渝 |
主分类号: | F01L13/00 | 分类号: | F01L13/00;F02D1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0709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发动机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发动机的构造。
背景技术
机动车启动时,维持发动机以最低转速稳定正常运转的转速称为自由怠速;而在车辆行驶中的某些特殊状态,如长下坡,车辆由自身惯性强制行驶时的发动机转速称为强制怠速。发动机在上述两种工况下的用油量统称为怠速油耗。自由怠速时的油耗是必须的,用来维持发动机的最低运转;而强制怠速时的油耗,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此时,车辆依靠自身惯性强制行进,无需发动机提供行进动力,这时的供油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实际上,从机动车的整个运行过程来看,影响机动车总耗油量的因素不仅在于不同工况下的供油时机问题,“反拖”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反拖”是指发动机在不脱档的情况下,依靠惯性强制前行,车辆对发动机形成反向拖力的现象,这时油门处于回油状态或怠速位置。尽管在有的情形下(如利用发动机减速或制动时)反拖是积极的、必须的,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反拖现象却是不必要的、消极的。据估算,普通人驾驶汽车时踩油门加油持续时间与松开油门回油时间(包括踩刹车时间)之比大概为4∶1。如果将回油这段时间发动机的反拖现象消除掉,机动车靠惯性将前进得更远,从而不失为一种节能的方法,也是一种变相节油的途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可通过消除发动机反拖现象而实现节能的机动车发动机构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机动车发动机构造,包括缸盖、凸轮、气门杆、气门杆顶筒和进、排气门,缸盖上设置有动作机构,该动作机构包括滑套、拔动齿轮和齿条,滑套外套在气门杆顶筒上且轴向接触,齿条固设在滑套上,拔动齿轮与齿条啮合,拔动齿轮的轴连接驱动电机。
发动机的工作分为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循环,在进气和排气过程中,进气门或排气门是打开的,活塞在缸体内移动顺畅,不会出现反拖现象;在压缩和做功过程中,由于进、排气门处于关闭状态,如果发动机未供油,则无混合气燃烧,这时如果机动车依靠惯性在前进,则活塞会因燃烧室里的正压或负压对曲轴的旋转形成阻碍,即出现反拖现象。可见,如果当油门未供油且发动机处于反拖工况时让进、排气门均处于开启状态,就能消除燃烧里的正压或负压,从而消除反拖现象。反拖现象消除后,机动车依靠惯性可以行进得更远,从而实现节能。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油门未供油且发动机处于反拖工况时,机动车电控系统发出指令使电机转动,电机通过轴带动拔动齿轮转动,滑套通过气门杆顶筒带动气门杆朝燃烧室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使进、排气门均不能完全关闭,即处于漏气状态,消除了压缩、做功行程中的正压或负压,从而消除反拖;当油门恢复供油、刹车或发动机转速降低至接近怠速时,电控系统发出指令控制电机反转,以使气门杆复位。现有电喷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根据获得的检测信息,计算、判断并发出上述指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气门杆顶筒与凸轮相对的端面上通过缓冲弹簧安装有缓冲压板,用来消除气门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消除行进中机动车在未供油状态下的反拖现象,使机动车依靠惯性行进得更远,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气门杆处于复位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气门杆朝燃烧室方向移动设定距离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车发动机构造,具有缸盖1、凸轮2、气门杆3、气门杆顶筒4和进、排气门5,缸盖1上设置有动作机构,该动作机构由滑套6、拔动齿轮7、齿条8和驱动电机构成,驱动电机在图中未画出,滑套6外套在气门杆顶筒4上,滑套6与气门杆顶筒4之间通过凸缘搭扣而接触,使滑套6可以对气门杆顶筒4施加朝向燃烧室方向的力,齿条8固设在滑套6上,拔动齿轮7与齿条8啮合,拔动齿轮7的轴连接驱动电机。滑套6限位在缸盖1上用来安装气门弹簧12的孔座里,齿条8也可由直接机加在滑套6外壁上的齿来代替。驱动电机的驱动信号输入接口与电喷发动机ECU的信号输出接口连接,ECU根据获得的检测信息,计算、判断并发出指令来控制驱动电机运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渝,未经杨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75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