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可控式灌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8019.4 | 申请日: | 200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54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杜慧敏;于瑞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042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可控 灌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一次性可控式灌肠装置。
背景技术
灌肠法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常用的灌肠方法有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清洁灌肠、保留灌肠等,这些方法采用的灌肠装置由灌肠筒、导管、肛管三部分组成。所述灌肠装置有以下缺点:1.通常灌肠筒采用瓷罐,其刻度设置在外壁上,医务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灌肠液是否流畅不方便,观察灌肠液的用量多少时不准确。灌肠后的灌肠筒消毒工作烦琐,并且消毒后灌肠筒保存不便,导致消毒后再污染,使用时易引起交叉感染;2.使用肛管插入病人体内的深度,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人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由于肛管上没有刻度,调整肛管的插入深度时,需要医务人员根据经验操作,技术难度大,不易掌握,尤其是慢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病人在做肠道准备时,因肛管深度不够,不能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3.肛管的头部质地较硬,管径粗,操作时稍不注意极易造成误伤。另外,灌肠时使用的膏体等和灌肠装置分离,不利于操作,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大。
临床中需要进行保留灌肠时,常根据治疗需要将灌肠液在病人的肠道保持一段时间,再用同种或者另一种灌肠液对病人进行灌肠,治疗操作频率因人因病种而异。而保留灌肠法用常规的灌肠装置进行灌肠多有不便,如不便于观察和操作,不便于掌握灌入剂量和频率等。目前常采用注射器等来抽取药物进行保留灌肠。这种方法将注射头插入肛管进行灌肠,由于注射头管径小,与肛管衔接不紧密,在灌肠过程中常会将气体带进病人肠道或者使药液漏出。另外,由于注射器的体积最大只有50ml,每次灌肠时只能注入一定量的灌肠液,因此在进行保留灌肠时,常常需要多次抽取才能完成一项操作,不能保障操作的连续性,不但使病人的痛苦增加,同时还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如上所述,现有灌肠装置未解决少量多次灌肠和随时控制灌肠速度及随时调整灌肠液量的问题,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时按照医学要求调整速度和剂量,不能按照治疗和操作要求随时填加灌肠液体和药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可控式灌肠装置。它可以减少消毒程序,使用时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控制肛管插入病体的深度,并且可以随时控制灌肠液的流速,可用于少量多次的灌肠,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有操作简单便捷,使用范围广泛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带有刻度的透明灌肠袋与引流管的头部固定连接,带滚轮的调节夹或旋钮穿在引流管上,气囊滴管设置在引流管的中部,中部的引流管的一端伸进气囊滴管中并延伸出气囊滴管盖下端,另一端与气囊滴管的底部连接;引流管的尾端为带有外螺纹的锥形连接头,连接头与外壁带有刻度、内壁带有螺纹的肛管的大端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灌肠袋为从上到下由大逐渐缩小的形状,袋口设置按扣或者褶皱式开口,灌肠袋采用医用塑料材料或纸质材料。
肛管的另一端为圆弧形,肛管的管径为0.6-0.8cm,距离肛管小端1-2cm处设计2个圆形或椭圆形开孔,可减少液体对肠道的刺激,利于灌注液的进入。
本实用新型灌肠袋为从上到下由大逐渐缩小的形状,袋口设置按扣或者褶皱式开口,使用时,可以很方便地撑开袋口,将灌肠液倒入灌肠袋,从上到下由大逐渐缩小的灌肠袋在盛装有灌肠液后,撑开形成漏斗,利于液体的流动,便于将灌肠液通过引流管进入病人的体内。采用透明灌肠袋,在灌肠袋的外表面设置刻度,方便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准确观察灌肠袋内灌肠液的用量和流速,在引流管上设置带滚轮的调节夹或旋钮,为可根据治疗过程的情况随时调整灌肠液的流速,将肛管的管径设置0.6-0.8cm,管径适中,距离肛管小端1-2cm处设计2个椭圆形孔,可以明显缓解由于灌肠液流速过快而引起的不良刺激,使得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
在肛管设置有刻度,使用时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控制肛管插入病体的深度,大大降低操作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灌肠袋、引流管、肛管、带滚轮的调节夹或旋钮等均采用低成本的医用塑料材料或塑料材料和纸质材料制备,将本灌肠装置成为一次性使用产品,可以取消消毒环节,利于医疗废物回收,避免产生交叉感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80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影像装置组装方法
- 下一篇:洗衣机减速离合器减速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