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容积可变的排气消声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8495.6 | 申请日: | 200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25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邓兆祥;赵海军;杨杰;王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1/10;F01N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44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积 可变 排气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消声器,特别涉及一种容积可变的排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噪声危害范围日益扩大,交通噪声成为当前城市环境噪声中最主要的噪声源,而排气噪声是汽车及其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采用消声器是控制排气噪声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降噪手段。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依赖于采用单层扩张腔结构,声波从扩张腔壁直接辐射到外界,直接导致噪声大部分直接传播至外界,造成噪声污染;并且现有的消声器消声频率不能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发动机排气噪声呈明显的低频特征,且随转速变化而变化。
因此,需要一种排气消声器,能够有效阻止噪声声波对外界的辐射,有效消除或减少排气噪声,减轻噪声的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积可变的排气消声器,能够有效阻止噪声声波对外界的辐射,有效消除或减少排气噪声,减轻噪声的环境污染,结构简单紧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容积可变的排气消声器,包括进气管、扩张腔和排气管,所述扩张腔包括腔壁、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扩张腔内设置有移动隔板,所述移动隔板将扩张腔分为腔I和腔II,所述腔I和腔II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共振孔连通;进气管的出气口和排气管的进气口设置在腔I内,所述移动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预紧力装置,弹性预紧力装置的预紧力方向正对腔I。
进一步,所述腔壁、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为双层设置,里层和外层之间存在间隙;
进一步,所述后端盖里层内表面固定设置有吸声材料;
进一步,所述移动隔板横向垂直于腔壁设置,所述腔I内设置有至少一块与移动隔板平行的固定隔板,所述固定隔板设置至少一个通孔;
进一步,所述固定隔板为两块并列设置,分别为第一固定隔板和第二固定隔板,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设置在第二固定隔板与移动隔板之间的空腔内,排气管的进气口设置在第一固定隔板和前端盖之间的空腔内;
进一步,所述进气管依次穿过前端盖、第一固定隔板和第二固定隔板;排气管依次穿过第一固定隔板、第二固定隔板、移动隔板和后端盖;还包括溢出管,所述溢出管依次穿过第一固定隔板和第二固定隔板,两端口分别位于第一固定隔板和前端盖之间的空腔内和第二固定隔板与移动隔板之间的空腔内;
进一步,所述弹性预紧力装置包括弹簧、导杆和锁紧装置,所述导杆一端固定设置在后端盖上,另一端穿过移动隔板并设置锁紧装置,弹簧套在导杆上,一端紧靠后端盖,另一端通过预紧力紧靠移动隔板;所述锁紧装置为螺母、弹性卡环或销;
进一步,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排气管的进气口和溢流管的两端口采用喇叭口形状;
进一步,所述共振孔设置在移动隔板上;
进一步,所述排气管通过腔II,共振孔设置在排气管通过腔II的管段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容积可变的排气消声器,
采用双层结构扩张腔,采用可移动隔板结构,将扩张腔分为两个腔,实现腔室体积自我调节,因而能够随发动机转速变化进行自动调节,达到随着发动机转速增大消声器消声频率增加,发动机转速降低消声器消声频率减小的动态消声效果,从而实现低频动态消声,具有较好的低频消声效果,有效消除排气噪声,同时通过活动隔板的移动,还可实现衰减并降低扩张腔内排气压力的功能,结构简单紧凑;采用双层结构,能够减少消声器通过壳体噪声辐射,降低噪声;设置吸声材料,能够进行中、高频吸声,进一步降低噪声;设置固定隔板,使整个消声器内部结构稳定,并对排出的气体具有阻尼作用,起到进一步降低噪声的作用;进气管的出气口、排气管的进气口和溢流管的两端口采用喇叭口形状,可以减少消声器内气流再生噪声的产生,进一步降低对外界的噪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沿B—B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84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