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力致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8679.2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95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黎明;赵永强;方义敏;敖鹏;王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54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利用技术,具体指一种风力致热装置,即将风力转变为热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风能利用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风力发电也进入了成熟阶段被广泛的应用,然而风能致热技术还处在萌芽阶段。目前风能转化为热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风力机发电,再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发热,变成热能。虽然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效率是100%,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却很低,因此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二是由风力机将风能转换成空气压缩能,再转换成热能,即由风力机带动离心压缩机,对空气进行绝热压缩而放出热能;三是将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水或油)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
目前我国风力致热只是停留在基础理论阶段,并未进行深层研究,市场中对于风能利用的相关设备也只是风力发电机等成熟技术设备,而与风力致热相关的设备并未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20055411.2)“风力热水锅炉”和中国专利(申请号00219878.9)“风力热水器”都是有关风力致热的专利,但是两个专利所采用的原理都未涉及到液体挤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转化速率快、致热效率高、部件磨损小、可靠性好的风力致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风力致热装置,包括风力机和致热机构,风力机包括风涡轮和与风涡轮相连接的齿轮传动机构,致热机构包括齿轮泵和介质蓄池,齿轮泵安装在蓄池内,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轴带动齿轮泵内齿轮转动;在齿轮泵壳体上设有相对的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池内位于齿轮泵旁设有泄放管道,泄放管道上的介质进口与齿轮泵壳体上的介质出口相连,泄放管道上设有阻尼出孔。
进一步地,在泄放管道内底部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上设有可在泄放管道内滑动的泄压活塞,在泄放管道管壁上设有泄压口,活塞在弹簧的作用下将泄压口遮挡。活塞和弹簧共同构成泄压阀,当泄放管道内压力过大时,介质会通过泄压口排出。
它还包括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甩杆、转盘和套盖,甩杆一端与输出轴连接,在输出轴转动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甩杆另一端可以上升;转盘位于甩杆下方并套于输出轴上可沿轴上下移动,甩杆和转盘通过拉丝连接;套盖罩于泄放管道上端,在套盖上设有节流槽,泄放管道上设有对应的节流孔,节流槽和节流孔重合部分形成所述阻尼孔;在套盖内设有滚珠,转盘边缘伸入套盖内通过与滚珠的接触带动套盖升降。流量控制阀的设计可以使风力机转速与阻尼出孔大小相匹配,以获得最大的输出功率。
所述甩杆为两根,对称地安装在输出轴上。所述齿轮泵为双联齿轮泵,齿轮泵壳体上的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为位于不同高度的两组,泄放管道为两根位于齿轮泵壳体两侧分别与一组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对应,套盖为两个分别罩于泄放管道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致热装置致热效率高,并且没有部件磨损,比较可靠;填补了风力致热市场的空白;装置是利用绿色能源,除了风能外,不需要任何其他能源,零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本实用新型装置中拥有流量控制阀,可以改变涉及风涡轮旋转速度和加速度的节流孔,以至于可以让风涡轮在变化的风速下以最佳的圆周速比运转;本装置由自己管理,从风中提取出能源处于最佳状态,涡轮会从风中提取大部分的能量转换成热,在系统中转换成有用的热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是利用完全的机械方法从风能中产生热,适用于地理偏远的地区,该装置为独立设备,因而节省费用,设备维修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风力致热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致热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风力致热装置,包括风力机、致热机构和流量控制阀25,风力机包括风涡轮12和与风涡轮相连接的齿轮传动机构13;风力机固定连接在支架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学院,未经重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86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变频式直流/直流转换器
- 下一篇:一种共模/差模电磁干扰噪声分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