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换热式气-液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9098.0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03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邓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联合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F28B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 云 |
地址: | 4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式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气体干燥器的组件,尤其是一种换热分离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天然气处理站是采用分子筛吸附式干燥器来对压缩天然气进行脱水。分子筛吸附式干燥器利用在常温、高水汽分压下吸附(工作),在较高温度、低水汽分压下解析(再生)的原理对天然气进行循环脱水,即干燥器中的吸附剂在吸附过程中吸附天然气中的水份,通过在再生过程中依靠再生气体(干燥热空气)的热扩散和高压差两种机理对吸附剂进行再生,达到循环脱水的目的。
中国专利CN2761249即是采用上述原理的干燥器,该干燥器主要由两个并列工作的干燥塔、高压排气过滤分离器、再生气加热器及再生气冷却分离器组成,两个干燥塔以循环的方式交替作为吸附和再生使用,为了确保连续工作,当一个塔吸附水蒸汽饱和时,另一个塔已完成再生过程。该干燥器及其它天然气干燥器所采用的再生气冷却分离器均以冷却水或冷空气为冷却介质,需消耗大量的冷却水,或者需要安装鼓风机鼓冷风,消耗一定的电能;又由于热交换后的水或者热空气排出,浪费了热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换热和分离功能的换热式气-液分离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式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套管及位于该外套管内的换热内管,在所述外套管的上端设有支座,该支座上设有与所述外套管连通的高温气体接头,在所述外套管的下端设有液气分离器体,该液气分离器体的内腔与所述外套管连通,并在液气分离器体上设有排污口和回收气口;所述换热内管的下端管口经液气分离器体上部的通道与低温气体接头连通,该换热内管的上端伸出所述支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所述换热内管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设有内翅片和外翅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液气分离器体内腔内设有锥形隔板,在该锥形隔板上设有缺口,所述回收气口位于该锥形隔板之上的液气分离器体上,并在该回收气口上设有回收气接头,所述排污口位于该锥形隔板之下的液气分离器体上,并在该排污口上设有排污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液气分离器体内腔内设有上隔板和下隔板,在该上隔板和下隔板上分别设有上缺口和下缺口,且上缺口和下缺口相互错开,在所述下隔板的下方设有废气回收管,该废气回收管的上端从所述下隔板的中央伸出,下端从所述排气口伸出;所述排污口设在液气分离器体的底部,并在该排污口上设有排污接头。
本实用新型采用逆流方式,能够实现热量充分交换,此外,将低温气体作为冷却介质,免除了对冷却水的消耗;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液气分离功能。具体工作过程为:低温气体从低温气体接头经液气分离器体上的孔道进入换热内管,与从高温气体接头进入的高温气体在通过换热内管进行热交换,高温气体中的水蒸气等气体冷凝成的液体从液气分离器体的孔道进入液气分离器体,再经隔板上的缺口到液气分离器体的底部,经排污接头排出;分离出水蒸气等气体后的气体从回收气体接头可接往回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维修方便;(2)换热充分,分离彻底;(3)由于不需冷却水,节约了水资源,同时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I处的放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换热式气-液分离器由外套管7、位于该外套管7内的换热内管8,及液气分离器体2组成,在外套管7的上端设有支座5,该支座5上设有与外套管7连通的高温气体接头6,在外套管7的下端设有液气分离器体2,该液气分离器体2的内腔经液气分离器体2上部的通道与外套管7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换热内管8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内翅片8a和外翅片8b,该换热内管8的下端管口经液气分离器体2上部的通道10与低温气体接头9连通,该换热内管8的上端伸出所述支座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联合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联合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90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依托光引发交联聚合固化反应机制的填龋用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延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