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燃油加注管定位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9898.2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82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龙江;王长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1 | 分类号: | B60K15/01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 云;方 洪 |
地址: | 400037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燃油 加注 定位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燃油加注管定位支座,用于固定汽车油箱与加油口之间的燃油加注管。
背景技术
汽车燃油加注管连接在油箱与加油口之间,是汽车加油时的导流通道。由于燃油加注管较长,为防止其晃动,必须用定位支座将它固定于后轮罩上。传统的加注管定位支座如图4、图5所示,该支座1为板状结构,在支座1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中焊接有螺母3。装配时,如图6所示,先将支座1焊接在后轮罩4的内壁,然后在加注管5上安装管夹6,该管夹6上具有一支耳,支耳上开有光孔,所述支耳贴靠在支座1的表面,再用螺栓穿过支耳上的光孔以及支座1上的螺母,将管夹6和支座1固定在一起。由于后轮罩4内空间有限,并且管夹6和支座1的安装位置在后轮罩4外不可见,这样支耳上的光孔与支座1上的螺母之间对位困难,工人双手伸入后轮罩4内,只能摸索着进行对位,由此导致装配困难,装配效率低下。为了方便装配,有的工人将头伸入后轮罩4内,以头上仰身体半蹲的姿势一边观察一边对位,这样虽能简化装配过程,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并且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碰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对位的汽车燃油加注管定位支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燃油加注管定位支座,由支座和螺栓构成,其中支座为板状结构,在支座的板面上开设有过孔,螺栓从该过孔中穿过,该螺栓的轴心线与支座的板面相垂直,且螺栓的螺头贴靠在支座的板面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栓取代传统结构中支座上的螺母,螺栓具有导向和定位的作用,这样将支座焊接在后轮罩的内壁上以后,只需将加注管上管夹的支耳套装到螺栓上,再拧上螺母锁紧即可,工人无需将头伸入后轮罩内就能很方便地进行装配,与背景技术相比,不仅对位容易、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消除了安装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螺栓穿过支座的过孔后再焊接,既能够便于螺栓安装,又能有效防止螺栓发生脱落。
为了增加支座的强度,上述支座的两侧具有翻边,该翻边与螺栓的螺头同向。
上述支座的一端通过弯折形成为低阶段,该低阶段与支座的板面基本平行,两者之间通过倾斜段过渡;所述支座的另一端也相对于支座的板面弯折,且弯折的方向与倾斜段相反。以上结构使得支座的造型与后轮罩内的安装空间相适应,这样无需改变后轮罩的结构即能很方便地进行安装。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有利于燃油加注管安装,具有安装时对位容易、操作简单、装配效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状态图。
图4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背景技术的安装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支座1和螺栓2构成,其中支座1为条形板状结构,通过冲压成型,该支座1的一端通过弯折形成为低阶段1b,该低阶段1b与支座1的板面基本平行,两者之间通过倾斜段1c过渡;所述支座1的另一端也相对于支座1的板面弯折,且弯折的方向与倾斜段1c相反。在所述支座1的板面上靠近倾斜段1c的位置开设有过孔,螺栓2从该过孔中穿过,该螺栓2与支座1焊接固定,螺栓2的轴心线与支座1的板面相垂直,且螺栓2的螺头贴靠在支座1的板面上。
从图1、图2中可知,为增加支座1的强度,所述支座1的两侧具有翻边1a,该翻边1a与螺栓2的螺头同向。
从图3可知,装配时,先将支座1的两端焊接在后轮罩4的内壁,使螺栓2朝外,然后在加注管5上安装管夹6,该管夹6的支耳上开有光孔,将支耳通过光孔套装于螺栓2上,拧紧螺母锁紧,即可将管夹6和支座1固定在一起。由于螺栓2具有导向和定位的作用,工人无需将头伸入后轮罩4内就能很方便地进行装配,不仅对位容易、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而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消除了安装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98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特种车分动箱取力装置
- 下一篇:微型卡车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