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油絮凝再生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9954.2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49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川;杨兴胜;张贤明;喻其炳;焦昭杰;张春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7***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油 絮凝 再生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废油的再生净化设备,是一种对废油中的杂质进行絮凝过滤和真空蒸发的再生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滤油机和板框压力式滤油机是对工业废油进行处理的主要设备。真空滤油机通过真空分离去除油液中的水分,使油液的含水量指标达到合格值,而板框压力式滤油机主要是通过滤纸去除油液中的机械杂质,使油液的机械杂质指标达到合格值。这些油处理设备主要采用真空蒸发和压力过滤等方法去除油中的水分和机械杂质,主要有以下不足:在对污染劣化程度较高的废油进行处理时,对溶解于油中的大量色素、胶质和皂类等有害物质无法充分去除,使得处理后油液的颜色、粘度等技术指标无法恢复,因而无法实现工业废油的彻底再生净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真空滤油机和板框压力式滤油机在处理污染劣化程度较高的废油时的不足,提出一种废油絮凝再生净化装置。该装置采用絮凝反应工艺来去除油中的色素、胶质、皂类等老化产物,通过进油泵与计量泵的共同作用,将废油与絮凝剂按比例进行混合,混合油液进入絮凝反应槽后,再对其进行加热、搅拌,使废油与絮凝剂能够充分地接触反应。反应后生成的絮状物质由于其密度比油液大,经过静置沉淀后会沉淀于反应槽的底部,可以很容易地从反应槽的底部放出。反应槽上部去除了色素、胶质、皂类等老化产物的油液经过机械滤除颗粒杂质和真空脱水脱气,就可以得到再生净化的合格油。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絮凝、过滤、真空脱水脱气等功能,可以全面恢复废油的各项技术指标,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效率高、功能完善、适应面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进油泵1、计量泵12、混合器3、絮凝反应槽4、加热器10、搅拌器5、板框过滤器16、真空分离罐6、真空泵7、排油泵18、精滤器8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进油泵和计量泵与混合器分别连接,然后再与絮凝反应槽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待处理的废油被进油泵泵入混合器,与由计量泵泵入的絮凝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流入絮凝反应槽中。在絮凝反应槽中安装有加热器,可以通过对温度的设置来使反应槽中的油液达到最佳的絮凝温度,而通过搅拌器的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大废油与絮凝剂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絮凝的效果。经过充分混合的废油和絮凝剂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静置沉淀,产生的絮状物质和大量的水分可以从絮凝反应槽底部排出,而经过絮凝处理的上部油液则被抽出再经板框过滤器滤除固体颗粒杂质,然后进入真空分离罐。通过在真空分离罐内进行的真空分离,油中的有害气体和残余水分被真空泵抽出机外,经过脱水脱气的油液经由排油泵和精滤器进一步滤除小颗粒的固体颗粒杂质,从而得到经过再生净化的合格油液。
进油泵与计量泵分别与混合器相连接,然后再与絮凝反应槽相连,这样可以保证废油与絮凝剂的比例混合。当同时启动进油泵和计量泵时,它们就会相应地把油液和絮凝剂泵入混合器中,在设计中计量泵的流量可调而进油泵的流量固定,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废油按照不同的比例分别进行絮凝混合,从而提高了再生净化的效率。
在絮凝反应槽和真空分离罐之间设有板框过滤器,一方面可以去除油中较大直径的固体颗粒,另一方面也可去除絮凝反应槽上部少量悬浮的絮状物。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絮凝再生、压力过滤和真空分离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常见工业废油的多项技术指标。进油泵与计量泵分别与混合器相连接,然后再与絮凝反应槽相连,这样可以保证废油与絮凝剂的比例混合。絮凝反应槽中设有加热器,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絮凝反应所需的最佳温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真空分离过程水分和气体的蒸发效率,因此在真空分离罐内不需再设置加热器,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功能完善、工作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废油的再生净化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图2中,1-进油泵、2-进油阀、3-混合器、4-絮凝反应槽、5-搅拌器、6-真空分离罐、7-真空泵、8-精滤器、9-电控柜、10-加热器、11-排料口、12-絮凝剂进口、13-计量泵、14-进絮凝剂阀、15-油液进口、16-板框过滤器、17-油液出口、18-排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99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