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无功补偿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2979.3 | 申请日: | 200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9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铭;江和;吴功祥;鲍光海;杨明发;李建民;蔡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无功 补偿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技术领域中的一种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单元组合。
背景技术
目前文献中对无功补偿装置已有许多论述,例如现有的大量无功补偿柜体积大、耗材多、结构不紧凑,翟玉启等在《农村电工》04年第9期发表的“低压智能化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的结构变革”,吕华在《农村电气化》07年第7期发表的“智能式低压电力电容器及其应用”中提到的智能化低压电力电容器是将低压电力电容器设计成高度智能化的低压无功补偿的单元装置,将低压电力电容器、电磁开关、智能组件、保护组件和人机联系组件等组合起来。由于每台智能化电力电容器均具有齐全的功能,造成多台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应用的浪费,一旦某个部分发生故障或损坏造成整个智能化电力电容器不得不更换,给用户带来损失,而且现有的产品均采用电磁开关,其投退控制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智能控制电路与数字显示电路组成结构一体化的智能控制单元,微型断路器与复合开关组、复合开关控制电路组成结构一体化的复合开关控制单元,复合开关控制单元的安装面积与被控制的电容器组安装面积相近,智能控制单元与复合开关控制单元、电容器组分别自成一体并独立安装,智能控制单元与复合开关控制单元结构紧凑,一台智能控制单元可以控制多台复合开关控制单元,从而可以控制多台电容器组,具有完全无涌流投切、无电弧投切退出、成本低、结构紧凑、体积小、高寿命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由微型断路器(A)、复合开关组(B)、复合开关控制电路(C)、电容器组(D)、智能控制电路(E)、数字显示电路(F)、三个电流传感器(G)、三相电源连接端(H)、二个复合开关(I)、(J)组成;
智能控制电路(E)与数字显示电路(F)组成结构一体化的智能控制单元(K),微型断路器(A)与复合开关组(B)、复合开关控制电路(C)组成结构一体化的复合开关控制单元(L);
三相电源连接端(H1)、(H2、)(H3)分别与智能控制电路的(E)电压信号输入端51、52、53相接,智能控制电路(E)的数显输出端57、58与数字显示电路(F)相接,智能控制电路(E)的通信接口60、61与复合开关控制单元(L)中复合开关控制电路(C)的通信接口47、48相接,三相电源连接端(H1)、(H2、)(H3)分别接到微型断路器(A)的三个输入端11、21、31,微型断路器的二个输出端12、32分别与复合开关组(B)的二个复合开关(I)、(J)的输入端相接,与微型断路器(A)相接的二个复合开关(I)、(J)的输出端14、34与电容器组(D)的二个输入端15、35相接,微型断路器(A)的另一个输出端22直接接到电容器组(D)的另一个输入端25,复合开关控制电路(C)的零电压检测端41、45、42、46分别与二个复合开关(I)、(J)的二端12、14、32、34相接,复合开关控制电路(C)的控制输出端43、42分别与复合开关组(B)二个复合开关(I)、(J)的控制极13、33相接,复合开关控制电路(C)的线圈控制输出端62、63、64、65分别与复合开关组(B)二个复合开关(I)、(J)的线圈16、17、36、37相接,三个电流传感器(G)的输出端分别与智能控制单元(K)中智能控制电路(E)的电流信号输入端54、55、56相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智能控制单元控制多个复合开关控制单元结构示意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台复合开关控制单元(L)控制二台电容器组(D)的复合开关控制单元(L)结构示意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开关组(B)中增加一个电磁电器的复合开关控制单元(L)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
E为智能控制电路,F为数字显示电路,A为微型断路器,B为复合开关组,C为复合开关控制电路,K为智能控制单元,L为复合开关控制单元,G为电流传感器,D为电容器组,I为第一台复合开关,J为第二台复合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29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