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水马桶补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3199.0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4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马信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D1/32 | 分类号: | E03D1/3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21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水马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水马桶补水结构,具体是指应用于抽水马桶水箱,对马桶进行补水,以形成水封的补水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抽水马桶下面的管道形成S形弯,在排污时,马桶内的水面超过S弯的高点时,形成的虹吸现象,能够把马桶内的水和污物一同抽走,虹吸结束时,需要对马桶进行补水,以形成水封,防止管道内的臭气通过马桶进入室内。但现有的抽水马桶补水结构没有单独设置补水开关,而是直接与进水阀连通,只要进水阀进水即同时补水,形成水封后仍有水不断地从补水结构流入马桶内,如此造成了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尤其是现有的具有两种大小不同排水量的双排式抽水马桶水箱,其补水结构的补水量是不可调节的,若水箱的排水量较小,虹吸结束后马桶内只需补入较少的水即足够形成水封,然而现有的补水结构只要进水阀进水即同时补水,因此有大量的自来水不断地从马桶流走,十分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水马桶补水结构,其装设于抽水马桶水箱内,特别是可应用于双排式抽水马桶水箱内,可控制并调节补水量,以防止因过量补水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抽水马桶补水结构,设于抽水马桶水箱内,包括出水管、浮筒和三通阀;所述三通阀设于水箱溢水管外侧,具有一与水箱进水阀连通的补水管,与补水管相对的一侧设有一伸至溢水管上方的排水管,三通阀上端封闭并突设一的容室,其下端伸出一供出水管连接的套管;所述出水管上端套入三通阀内,出水管的顶端形成一用于顶靠容室内壁的顶板,顶板边缘向下延伸一可封闭排水管的侧板,侧板下端连接一段缩径部,当顶板顶靠于容室内壁时,缩径部恰能使补水管与排水管连通;所述浮筒固定于出水管外壁。
所述三通阀一侧设有一纵向限位槽,出水管的一侧对应设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限位槽内并可纵向移动。
所述浮筒位置可调节的固定于出水管外壁。
所述排水管前端罩设有一用于将水导入溢水管防止水溅出的挡板。
所述排水管下端具有一夹板。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设于水箱溢水管外侧,补水管连通进水阀,水箱排水后进水阀开始进水,当水箱内的水位低于浮筒位置时,侧板封闭排水管,水从补水管进入三通阀后通过出水管流入水箱;当水箱内的水位达到预设位置后,出水管在浮筒的浮力作用下上升至顶板顶靠于容室内壁,此时缩径部恰能使补水管与排水管连通,水从补水管进入三通阀后,由缩径部流入排水管,排入溢水管后进入马桶内进行补水以形成水封;当水箱内的水满时,进水阀停止进水,补水也同时停止。如此,本实用新型是在水箱内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才开始补水,较习用只要进水阀进水即同时补水而言,能够节约水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还可通过调节浮筒的位置而改变开始补水的时间,使用者可因应需要进行调节,在保证补水充分的同时节约用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补水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补水时的剖视图;
图4是不补水时缩径部与三通阀配合的剖面图;
图5是补水时侧板与三通阀配合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一种抽水马桶补水结构,设于抽水马桶水箱内,包括出水管1、浮筒2和三通阀3;
所述三通阀3具有一与水箱进水阀连通的补水管31,与补水管31相对的一侧设有一伸至溢水管4上方的排水管32,排水管32的前端罩设有一挡板5,用于将水导入溢水管4,并防止水溅出,三通阀3上端封闭并突设一的容室34(参见图2、3),其下端伸出一供出水管1连接的套管33,三通阀3的一侧设有一纵向限位槽7,排水管32下端具有一夹板6,三通阀3通过该夹板6夹设于水箱溢水管4外侧;
所述出水管1上端套入三通阀内,出水管1的一侧设有一限位块71,限位块71套设于限位槽7内并可纵向移动,对出水管1起纵向限位作用,出水管1的顶端形成一用于顶靠容室34内壁的顶板11,顶板11边缘向下延伸一可封闭排水32管的侧板12,侧板12下端连接一段缩径部13,当顶板11顶靠于容室34内壁时,缩径部13恰能使补水管31与排水管32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31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