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熔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3397.7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44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金泉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B01D47/1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熔炉 烟气 脱硫 除尘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熔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持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得全球出现了持续性的气候变暖趋势,而为了治理局部的和区域的SO2污染问题,大规模的脱硫活动在我国急速增加,因此,大力发展燃煤火电厂的烟气脱硫技术和推广烟气脱硫装置对于SO2排放、保护环境、走科学和可持续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脱硫塔主要的几种类型为空塔喷淋、鼓泡塔、液柱塔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玻璃熔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该装置不仅构造合理,而且脱硫除尘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包括预处理塔、主塔和副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塔与主塔相连接,主塔与副塔相连接,所述预处理塔上部设有烟气入口,所述预处理塔塔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层碱液喷淋层和具有通孔的阻隔板,所述预处理塔底部设有集液槽,所述预处理塔下部与主塔相邻侧壁之间设有烟气通口,所述预处理塔底部的集液槽与主塔底部的集液槽相连通,所述主塔塔内由塔顶自上而下布设有若干高效除雾器和若干碱液喷淋层,所述主塔顶部设有与位于其后侧的副塔顶部相连通,所述副塔下部设有烟气排出口。
本实用新型显著优点在于:一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控制,方便维修;二是在对烟气进行处理过程中,烟气脱硫除尘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中19为支撑立柱,20为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预处理塔1、主塔2和副塔3,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塔与主塔相连接,主塔与副塔相连接,所述预处理塔上部设有烟气入口4,所述预处理塔塔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层碱液喷淋层5和具有通孔的阻隔板6,所述预处理塔底部设有集液槽7,所述预处理塔下部与主塔相邻侧壁之间设有烟气通口8,所述预处理塔底部的集液槽与主塔底部的集液槽9相连通,所述主塔塔内由塔顶自上而下布设有若干高效除雾器10和若干碱液喷淋层11,所述主塔顶部12设有与位于其后侧的副塔顶部13相连通,所述副塔下部设有烟气排出口14。
上述预处理塔底部设有水封口15,所述集液槽排出管16与脱硫液循环泵17相连接,所述脱硫液循环泵经输液管18与主塔内的碱液喷淋层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采用空塔喷淋+双碱法工艺,烟气阻力小,脱硫率高。
(2)脱硫主塔截面根据场地的需要可设计成方形、矩形或圆形,当脱硫塔采用方形、矩形结构时,不影响脱硫效率,不增加系统阻力。
(3)在脱硫主塔前设置烟气预处理塔进行降温,通过预处理段的降温措施有效的保护了脱硫内非金属构件的正常工作,同时为烟气与脱硫剂的吸收反应提供必要的反应条件。
(4)增加了一层或两层由花岗岩制作的具有通孔的阻隔板,加强除尘效果。
(5)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方便维修等特点。
为了能实现以上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对脱硫塔预处理塔结构、脱硫塔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其方案如下。
1)脱硫预处理塔的结构设计
为了能有效的降低进口烟气的温度,在进口的上方,设置一层冷却喷淋,经过二层冷却喷淋、三层冷却喷淋,使烟气能达到冷却的目的,一方面保护脱硫塔内部构件不至于温度过高而损坏,另一方面使脱硫塔内烟气与碱液的反应条件,从而有利于SO2的吸收;同时,烟气与碱液在预处塔接触后,被喷出的碱液打散,从而使烟气进入塔体时更加稳定的抬升。
2)脱硫主塔结构的设计特点
脱硫主塔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脱硫塔的设计必须综合各项烟气的指标、碱液的性质加以综合考虑。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烟气在进入塔体前已经被预处塔的碱液打散,并且烟气在塔内的流速较低(1.5~3.0m/s),所以烟气在脱硫主塔内更加均匀的向上抬升,避免了塔内烟气的死角,所以脱硫主塔可以设计成方形、矩形或圆形。
脱硫主塔,塔体内配置有多个高效喷嘴及高效除雾装置,浆液在吸收塔内通过高效雾化喷嘴雾化,覆盖率200%~400%,形成良好的气液接触反应界面,烟气进入塔内之后,在塔内匀速上升,与雾状喷液进行全面高效混合接触,脱除SO2等酸性气体。带雾点的烟气上升至高效除雾装置时,通过除雾装置的作用,气液进行接触二次吸收并同时得到有效分离,从而避免烟气夹带雾沫,最大限度地减少烟气带水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金泉,未经吴金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33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方向盘锁的锁叉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