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收尘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3638.8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94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培峰 |
主分类号: | B01D45/16 | 分类号: | B01D45/16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市禾工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永生 |
地址: | 830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收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悬尘气流分离净化的装置,尤其是螺旋收尘器。
背景技术:
公知技术中处理悬尘气流分离净化常用旋风式收尘器,由于引导风的前进方向的只有外壁和中间的排风管壁,顺风流方向横截面空间都是风流向排风管方向的空间,只有在风尘进入收尘器后,风由直线运动变成弧线运动,再直线向下、向出风管的周围进入出风管。在这个过程中,粉尘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沿弧面旋转,做部分旋转后失去惯性以重力下降,当风再次改变方向是朝出风管口方向运动时,此时风的运行横断面分布在出风口周围,已经不能形成旋风型,再者,排风管入风口离锥形体下部壁距离近,强大的风速也同样会将粉尘重新带起,因此也就极大的降低了旋风除尘的效果。
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形成螺旋气流并提高粉尘分离效率的粉尘分离装置,即螺旋收尘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措施包括:外壳中固定风管,外壳内壁与风管外壁间固定套管壁,套管壁与风管外壁间设固定导风螺板,导风螺板及套管壁与风管外壁共同形成四个面的螺旋风道,套管壁上开导尘槽,套管壁底端固定隔板封闭,风管引出外壳封闭顶部露出出风口,风管下端收风口开口在隔板上方,接入口固定在外壳上部壁上并接通外壳内螺旋风道,外壳下部连接固定锥形储尘舱。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外壳中导风螺板及套管壁与风管外壁共同形成上下方向的螺旋风道,风尘在螺旋风道内运行的距离长,而且套管壁上开导尘槽,粉尘通过导尘槽进入储尘舱,收风口与储尘舱间以隔板隔开,实现收尘后,风、尘彻底分道的目的,粉尘分离彻底、迅速顺畅,显著降低排气的卸尘现象,装置结构简明,便于实施,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出风口1,接入口2,外壳3,风管4,导风螺板5、导尘槽6、壁板7、套管壁8、收风口9、隔板10、储尘舱11、提尘器接口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外壳3中固定风管4,外壳3内壁与风管4外壁间固定套管壁8,套管壁8与风管4外壁间设固定导风螺板5,导风螺板5及套管壁8与风管4外壁共同形成四个面的螺旋风道,套管壁8壁上开导尘槽6,套管壁8底端固定隔板10封闭,风管4引出外壳3封闭顶部露出出风口1,风管4下端收风口9开口在隔板10上方,接入口2固定在外壳3上部壁上并接通外壳3内螺旋风道,外壳3下部连接固定锥形储尘舱11。
套管壁8外侧沿导尘槽6两侧放射状固定壁板7。相邻壁板7间形成上下空腔底端开放在储尘舱11上。导尘槽6与壁板7相成的深槽与套管壁8内壁相切。导尘槽6可以是垂直方向的或是倾斜或螺线状的。
套管壁8与外壳3间距15厘米时,连接固定在套管壁8与外壳3内壁间的壁板7宽度为35-45厘米将较为适宜。
落入储尘舱11的粉尘采用红外线自动控制启动绞刀提取,绞刀的提取量应设计成基本等于收尘量,避免提取粉尘控制不当使粉尘储尘舱11变成粉尘再次吹起的开口。
储尘舱11底部连接提尘器接口12。
在使用时,接入口2接通尘源,引风机连接出风口1,除尘口12下接卸灰装置。当引风机启动后,外壳3内空腔相对外部呈负压状态,含悬浮粉尘的气流经接入口2进入外壳3再进入螺旋风道,风尘沿螺旋风道运动,在当风尘从直线运动改变成沿弧线运动瞬间,粉尘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对弧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和摩擦力,随风的运动与重力惯性的作用下贴弧面运动并进入到顺切线方向设置的导尘槽6,同时,相对比重很轻的气流惯性几乎可以不计,在引风机及负压作用下由螺旋风道运动,并在隔板10上方汇聚进入收风口9,经风管4由出风口1进入引风机排出,粉尘经导尘槽6进入壁板7间在重力作用下自由落下,进入封闭的储尘舱11,继而经提尘器接口12卸出。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外壳3中导风螺板5及套管壁8与风管4外壁共同形成四个面的螺旋风道,而且套管壁8壁上开导尘槽6,收风口9与储尘舱11间以隔板10隔开,尘气形成螺旋运动气流,风、粉尘分道运行,分离彻底、迅速顺畅,显著降低排气的卸尘现象,装置结构简明,便于实施,方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培峰,未经张培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36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