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4008.2 | 申请日: | 200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96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承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3/02 | 分类号: | G01B3/02;B43L7/04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苏家达 |
地址: | 541004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发光 装置 多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
(二)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88218419.9所披露的《多用滚筒划线尺》,虽然有直尺、丁字尺、三角板、量角器以及圆规等大部分功能,但人们在隧道、地沟、库房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或在夜晚使用时,尺上的示数难以看清,不便读数,给测量工作带来困难。此时不得不借助灯光的照明才能够正常使用,而在某些缺少电源的场合,使用就非常不方便。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不足,公开一种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正常使用的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包括尺身、与尺身相连的滚筒罩及位于滚筒罩中的滚轮和中空的刻度滚筒;滚轮套在刻度滚筒的两侧,并通过滚筒上设有的小轴与滚筒罩作活动配合,所述中空的刻度滚筒内设有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可为各种光源,如在刻度滚筒内附有可发光的萤光体,或在刻度滚筒内安装照明装置。这样当人们在光线不足的环境或夜间使用多用尺进行测量和绘图时,发光装置即可便于使用者看清测量物或图纸,又便于使用者看清多用尺上的示数。
所述发光装置包括照明部件和供电部件,二者通过导线相连接并同时固定在刻度滚筒内。所述导线可以为电源线或为制成的印制电路板。
作为改进,所述照明部件可为各种发光电器元件,因发光二极管或白炽灯泡具有应用广泛、获取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而作为优选。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供电部件为电池,电池可以为纽扣电池、碱性电池、充电电池或其他直流电池。电池位设置于电池盒内,该电池盒固定与刻度滚筒的内,其上设有方便电池拆卸的电池盒口,电池盒口与刻度滚筒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活动连接的电池盒盖,以便使电池可稳定的设置于刻度滚筒内,且方便电池的更换。
所述导线上串联有控制照明部件的亮或灭的开关,开关从刻度滚筒的内部延伸至刻度滚筒外,使用者可根据所处的外部光线环境来设置照明部件的亮或灭,节约能源。
为保证刻度滚筒内部发光装置能有效的照明,所述刻度滚筒可采用透光性好的材料制备,如透明塑料或有机玻璃。
本实用新型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与现有的多用尺相比,多用尺本身自带发光装置,在夜间或光线暗淡处用该多用尺进行测量或绘图,不仅便于观察测量物和图纸,又便于观察尺上的示数和测量结果,从而大大增加了多用尺的适用性;而且无须改变现有多用才尺的结构,材料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有利于推广应用。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图。
附图说明:1、尺身;2、滚筒罩;3、滚轮;4、刻度滚筒;5、小轴;6、发光二极管;7、导线;8、电池盒;9、电池盒口;10、电池盒盖;11、开关。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带有发光装置的多用尺,如图1或2所示,包括一梯形的尺身1,尺身1上附有刻度,其梯形尺身1的一个底边上固连有一纵向延伸的弧形滚筒罩2。该滚筒罩2采用透明度高的有机玻璃制备,其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圆孔。滚筒罩2的内部设有滚轮3和中空的刻度滚筒4。滚轮3套在刻度滚筒4的两侧,并通过滚筒上设有的小轴5穿入滚筒罩2的圆孔内并与滚筒罩2作活动配合。所述中空的刻度滚筒4内设有通过导线7连接的作为照明部件的发光二极管6和作为供电部件的电池。
电池位于电池盒8内,电池盒8的直径与刻度滚筒4的直径相配合,并固连于刻度滚筒4的中部。电池盒8上设有电池盒口9,可以方便的从电池盒8内取出或放入。在电池盒口9与刻度滚筒4相对应的位置处还设有活动连接的电池盒盖10。电池盒8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发光二极管6,发光二极管6与电池通过导线7直接进行电路连接成一照明电路。导线7上还串联有一开关11,开关11从刻度滚筒4的内部延伸至刻度滚筒4外,并且不妨碍刻度滚筒4在滚筒罩2内的自由滚动。当人们在光线暗淡的地方,开启开关11,刻度滚筒4内的电路接通,发光二极管6被点亮;当光线充足时,关闭开关11,刻度滚筒4内的电路切断,发光二极管6熄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40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