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颗粒排行播种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4468.5 | 申请日: | 200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34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潘兆先;黄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兆先 |
主分类号: | A01C7/02 | 分类号: | A01C7/02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智生 |
地址: | 530031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颗粒 排行 播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机械,尤其是水稻颗粒播种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稻播种是将水稻种子颗粒均匀地播撒在秧田上,这样的播种劳动强度大,实际上的种子颗粒播撒不均匀,疏密相差很大,造成水稻种子和秧地的浪费,也不利于秧苗的生长。目前,在水稻种子颗粒播种上使用较多的是一种叫多粒无排列播种的水稻颗粒播种机,由于该播种机的无排列播种,其播撒种子颗粒的密度太高,浪费种子,长出的秧苗过密,不利于秧苗的通风透气和吸收阳光,造成秧苗的生长不均衡和慢,也不适合后期的抛秧盘播种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颗粒排行播种器,能够解决现在水稻颗粒播种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利于秧苗的生长和后期播种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稻颗粒排行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块设有间隔多排行颗粒透孔的长方形分粒托板;
一块可叠设在所述分粒托板的上面,并与所述分粒托板相对应设有间隔多排行颗粒透孔的长方形分粒板,该分粒板在分粒托板上面可移动使两板上的透孔相对或错开。
所述分粒托板的三周边上固定有托板外围框架,在该托板外围框架开口两对应边的内侧,分别设有可活动插入长方形分粒板的凹槽。
所述分粒托板下面的各排行颗粒透孔行间隔处分别固定有排行隔板。
以上结构的水稻颗粒排行播种器,分粒托板通过分粒托板的外围框架及其两侧的凹槽,将分粒板活动插置在其上面。在放水稻种子颗粒时将分粒板与分粒托板上的对应排行颗粒透孔错开,即分粒托板上颗粒透孔行间隔处与分粒板上的排行颗粒透孔相对应,这样一来就可在分粒板上的各排行颗粒透孔中置入水稻种颗粒,颗粒透孔中仅置一粒或设定的粒数,并被分粒托板托住。然后,将播种器放置于秧盘或秧田的上方,移动分粒板使分粒板上的排行颗粒透孔与分粒托板上的排行颗粒透孔相对应,分粒板上的各排行颗粒透孔中的水稻种颗粒此时失去了分粒托板托的承托而落到了秧盘或秧田的上面,而且在迭落过程中有排行隔板的限定,落在秧盘或秧田上面的水稻种颗粒一行行间隔排列有序,规整和均匀。有利于各水稻种颗粒对秧盘或秧田中的营养和水份的吸收,长成秧苗后通风透气好,秧苗能充分吸收阳光茁壮成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置种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A-A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播种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B-B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水稻颗粒排行播种器由座板和插板两部分构成:座板部分由一块设有间隔多排行颗粒透孔8的长方形分粒托板7、分粒托板7的三周边上固定有托板外围框架6、10和11,以及分粒托板7下面的各排行颗粒透孔行间隔处分别固定有排行隔板12构成;插板部分由一块可叠设在所述分粒托板7的上面,并与所述分粒托板7相对应也设有间隔多排行颗粒透孔3的长方形分粒板1,该分粒板1在分粒托板7面上可移动使两板上的透孔3、8相对或错开。其中,在托板7外围框架开口处两对应纵框边6和11的内侧,分别对应设有可活动插入长方形分粒板1的凹槽5和13,分粒板1对应的两侧边可活动插置在凹槽5和13中及分粒托板7的上面,并可沿凹槽5和13作纵向移动,使分粒板1与分粒托板7上的间隔多排行颗粒透孔3、8相对或错开。在分粒板1的左端和多排行颗粒透孔3最左一行的左边设有阻粒条2,控制右高左低置种时水稻种颗粒过多从左侧排出。为了使间隔多排行颗粒透孔3、8相对或错开准确无误,在分粒板1的右侧边上设置了一凸块4,并在托板7外围框架的横框边10上对应设有横插定位孔9。当凸块4完全插入定位孔9,并有一段突出横框边10外时,多排行颗粒透孔3、8错开,分粒托板7可托住分粒板1上置入的稻种颗粒,即播种器处于置种状态,参考图2、3;当凸块4的外边与横框边10的外面平齐时,多排行颗粒透孔3、8相对,即播种器处于播种状态,置入的稻种颗粒可从排行颗粒透孔3、8落到秧盘或秧田的上面,在下落的过程中,由于有排行隔板12的限定,落在秧盘或秧田上面的水稻种颗粒整齐而均匀,参考图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兆先,未经潘兆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4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