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烫碗脚的管正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4848.9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75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贤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贤洵 |
主分类号: | A47G19/02 | 分类号: | A47G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638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烫碗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器皿叠放的管正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增设管正沟,对防烫碗的叠放进行管正的一种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以制杯机生产的塑料防烫碗虽是解决了防烫问题,但凡带有防烫碗脚的塑料碗都存在着自动灌装落碗难,自动印刷进料难,如果是大碗根本就无法自动化落碗和印刷自动化进碗。
所述塑料碗一般都是口大、墙矮、锥度大,特别是带有防烫碗脚的碗更是无法实现上述自动化,如市面上的一款带防烫碗脚的碗只,其特征一般都是碗内底大其外围并带有圆弧度;外面碗脚小,当碗与碗重叠在一起时,由于碗内底平面大又有圆弧而碗脚又小形成了可以移动的空间,造就了碗与碗的距离有时会一边大、一边小变成歪斜不一,特别是整叠平放或是弧度45度罗旋进杯那就更成问题,这种形象严重影响落碗自动灌装时机械手的自动叉入,印碗时碗无法顺利进入罗旋或是根本无法实现上述自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防烫碗脚的管正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烫碗脚的管正结构,主要包括:管正沟和碗脚两部分。
所述管正沟通过以凸出的碗脚直径为目标,围绕其外径、内径各加宽1毫米、深约2毫米,在碗内底部的位置形成一个凹入约2毫米的圆圈所构成。
所述碗脚位于碗只的外底部,配合管正沟使用。
所述碗脚置于被叠碗只的管正沟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当塑料碗高高地重叠在一起时,管正结构将碗脚卡在管正沟内,使其左右无法摆动,从而平衡了碗口与碗口的间隔距离,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了自动灌装的自动落碗和印碗时自动化传送进入罗旋并送进模头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管正沟2和碗脚1构成。
所述管正沟通过以凸出的碗脚1直径为目标,围绕其外径4、内径5各加宽1毫米、深约2毫米,在碗内底部2的位置形成一个凹入约2毫米的圆圈所构成。
所述碗脚1位于碗只的外底部处,与上述管正沟2配合使用。在碗只叠放过程中,该碗脚1置于被叠碗只的管正沟2之内。
在制作过程的塑料碗叠放阶段中,管正结构把碗脚1卡在管正沟2之内,使其左右无法摆动,从而平衡了相邻之间碗口3与碗口3的间隔距离,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了落碗、进碗(即进入进杯、分杯、送杯罗旋)的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了自动灌装的自动落碗和印碗时自动化传送进入罗旋并送进模头的自动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贤洵,未经王贤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48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索道式消防救援装置
- 下一篇:自动出烟盒主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