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风抑尘网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5849.5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5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牧;李东;张建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抑尘时代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7/14 | 分类号: | E04H17/14;E04H7/2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金国 |
地址: | 050011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风 抑尘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风抑尘网。
技术背景
露天堆放的工业、建筑用含颗粒物的原料和固体废物,在地面风速超过一定数值时,会引起颗粒物的扬尘,造成原料损失和环境污染。目前预防方法有喷洒抑尘剂和表面覆盖和设立挡风墙,就挡风墙体的质地不同可以分为刚性和柔性两种。
柔性墙体多采用挡风网,目前网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挡风网的形状、挡风网的层数、挡风网的开孔率与防尘效果的关系。防风抑尘网的作用机理关键是降低来流风的风速,最大限度地损失来流风的动能,避免来流风的明显涡流,减少湍流度,从而抑制料场的起尘。但目前的柔性网有的不能有效控制颗粒物的扩散,有的不能增强抗风性能,即不能达到兼顾抑尘、防风的双重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有效控制颗粒物的扩散,又能增强抗风性能,达到兼顾抑尘、防风的双重目的防风抑尘网。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由立柱以及设置在立柱间的抑尘网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两个相邻的立柱间的抑尘网由心网以及设置在心网周边的和心网间设置有间隙的边网构成。
本实用新型边网和心网采用连接丝连接。
本实用新型边网和心网之间有4-6cm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心网的孔隙率小于边网的孔隙率。
本实用新型边网的宽度为0.8-1.2米。
本实用新型积极效果如下:为了更好的让来流风通过防风抑尘网,本实用新型抑尘网中边网和心网中间有空隙,它与边网、心网结合后,改变来流风的方向效果更佳,来流风在网后相遇,互相之间碰撞,消耗掉了风的动能,降低了风速,风能从网的上部,中间通过,无法在网后形成高、低压差,也就消除了涡流形成条件,同时减少了湍流度,达到兼顾抑尘、防风的双重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围墙挡风的原理图。
图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防风抑尘网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风抑尘网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边网、2心网、3连接丝、4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位于相邻的两立柱4间的抑尘网由边网1和心网2构成,整体呈回字形。边网1处在整个抑尘网的边缘,呈口字型,边网1的宽度为0.8-1.2米。心网2处在整个网的中间,心网2与边网1之间以原网编织丝线为连接丝3,每条连接丝3之间距离为8-12cm,两个立柱4的间距为3-12米,抑尘网的高度根据料堆的高度确定,一般为料堆高度的1.3-1.5倍。四角单独以原丝连接。边网1和心网2间的空隙距离为4-6cm。边网1和心网2形成一个单位,在长度和高度方向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心网2的孔隙率小于边网1的孔隙率。边网1和心网2不同的孔隙率以及中间空隙,三者的有效的结合,提高了防风的能力,减少了扬尘,也使抑尘网的生产材料成本下降。
本实用新型防风抑尘网所提出的边网1和心网2的不同孔隙率。孔隙率可以采用以下计算公式得到:孔隙率=(网孔总面积/网的总面积)×100%。边网采用较大的孔隙率,心网2采用较小的孔隙率,让来流风较多的通过边网1,较少的通过心网2后改变风向,最大限度地降低来流风的动能,避免来流风的明显涡流,减少风的湍流度,从而达到减少起尘的目的,并且不同空隙率加上柔性特性可以更大的减小对支架系统的风压。
在图1中A表示高压区、B表示低压区,自然风通过围墙后,在墙背后形成强力涡流,风动能基本上没有损失,高压低压区明显,形成上下混流。
在图2中C区表示等压区,D表示地风速区,E表示强风速区,自然风通过本实用新型防风抑尘网后,在网后改变风向,风动能减少,风速减低,无涡流的形成,料堆和防风抑尘网之间不会出现高低压力差。本实用新型由于有间隙的存在,不仅提高了抑尘网的防风能力,而且效果也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防风抑尘网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抑尘时代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北抑尘时代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5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