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纵向裂缝破损路面修复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6466.X | 申请日: | 200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68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孟繁宏;刘建民;王晓东;康振辉;孟会标;段贵安;张国光;张冬梅;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繁宏;刘建民;王晓东;康振辉;孟会标;段贵安;张国光;张冬梅;孙静 |
主分类号: | E01C23/09 | 分类号: | E01C23/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51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纵向 裂缝 破损 路面 修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公路沥青路面的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及公路网的普及得到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公路养护任务也越发繁重。现有的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在地质条件差的软土地区、滨海地区极易受到地基或路基不均匀沉降、行车荷载、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时而产生道路纵向裂缝。沥青路面纵向裂缝治理的传统方法如压浆法、沥青灌缝、开槽灌注密封胶等仅能起到暂时封水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和消除纵向裂缝病害的发展,经常性的日常养护维修不但对道路行车、养护人员的自身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反复的养护维修造成了大量的养护资金的浪费。如果采用挖除现有路面、重新填筑路基这种能从根本上解决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的处治措施,则将需花费巨额的维修费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合理的纵向裂缝病害的破损路面修复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措施实现:这种纵向裂缝破损路面修复结构包括石灰稳定土层、二灰稳定级配碎石层、水泥稳定碎石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其特征是在二灰稳定级配碎石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层上开设一纵向沟槽,所述沟槽内铺设有贫水泥混凝土层,贫水泥混凝土层上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沿沥青混凝土面层横向一侧设有排水盲沟,盲沟内铺设填料层,填料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上铺设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
所述盲沟沿路面纵向均匀分布,盲沟的宽度为0.3~0.6m,盲沟的长度为路面宽度的20~25%。
所述填料层选用粗粒式开级配沥青碎石,粗粒式开级配沥青碎石简称:ATPB,为铺筑在沥青层底部的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粗粒式又分为ATPB-30、ATPB-25型。开级配沥青混合料是指矿料级配主要是由粗集料嵌挤组成,细集料及填料较少,设计空隙率为18%的混合料。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本实用新型的公路沥青路面纵向裂缝防治结构是将现在常用的半刚性基层进行补强,使软弱地段上搭了一个梁,通过补强后形成的刚性基层结构来抑制由于地基或路基不均匀沉降等产生的纵向裂缝对沥青面层的影响破坏,减轻半刚性基层(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由于受力不均匀、温度变化及水分散失时收缩变形而形成的收缩裂缝。由于这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只需重新处理路面部分、而不需扰动路基下部结构就能有效防止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的产生,降低了路面使用期的养护成本,使路面由病害状态改造成为长寿命路面,用贫水泥混凝土填补破损的结构层,提高了结构层的抗压、抗拉强度,有效解决了路面的破损裂缝,有效提高了路面本身的行驶质量和使用年限,改善由于路面日常养护维修作业对行车带的干扰。且结构简单合理,造价低,利于施工,本实用新型在河北保津高速公路上应用单车道30公里统计表明,可节省投资1.5亿人民币,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路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现有路面结构,即现有路面结构设计为:面层+半刚性基层+垫层,即15cm面层4(4cm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cm沥青混凝土中面层+6cm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3和18cm二灰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及20cm石灰稳定土垫层1。
本实用新型是对技术进行的改进,即在二灰稳定级配碎石层2和水泥稳定碎石层3组成的半刚性基层上开设一条3~4m宽的纵向沟槽,在沟槽内铺设刚性基层即贫水泥混凝土层5,贫水泥混凝土层5上铺设AC-25型沥青混凝土面层8,沿AC-25型沥青混凝土面层8横向一侧设有排水盲沟6,盲沟6内铺设填料层,填料层和AC-25型沥青混凝土面层8上铺设AC-13型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7。沿路面纵向每隔40~60m设置一道盲沟6,盲沟6的宽度为0.3~0.6m,盲沟6的长度为路面宽度的20~25%,盲沟6内的填料层选用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的粗粒式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如ATPB-30型,路面积水依次经面层、盲沟填料层排出路基边坡。
改进后的路面结构为:由面层+半刚性基层+垫层改为面层+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垫层结构,即将现有路面结构中的半刚性基层改为水泥混凝土刚性基层。
在施工时,为保证维修路段和原路面标高一致,将原路面结构中的半刚性基层改为水泥混凝土刚性基层的同时,为保证水泥混凝土基层的厚度不低于24cm,将原路面结构中的二灰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铣刨6cm,即将原结构改为从上至下的5cmAC-13型改性沥青混凝土罩面层7、10cmAC-25型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8、24cmC20贫水泥混凝土上基层5、12cm二灰碎石底基层2和20cm石灰稳定土垫层1,这样可通过调整底基层的厚度来控制路面结构总的标高。为增强面层与基层、基层与基层间各结构层间的防水和黏结,在各层间均匀洒布SBS改性沥青防水层或黏层,基层表面进行有效处理,确保防水层不脱落;为增强面层间的粘结,沥青混凝土面层间均匀洒布一层SBR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繁宏;刘建民;王晓东;康振辉;孟会标;段贵安;张国光;张冬梅;孙静,未经孟繁宏;刘建民;王晓东;康振辉;孟会标;段贵安;张国光;张冬梅;孙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64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