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扒窃包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7502.4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14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藤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藤耀 |
主分类号: | A45C13/18 | 分类号: | A45C13/18;A45C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扒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特别涉及一种能防止被扒窃的包。
背景技术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需要背着包外出,如出差、旅行等。为了方便人们出差旅行,现有的包通常是在一个主包外一体制有多个辅包,以便于人们分类存放不同的物品,每个主包和每个辅包均是通过拉链来打开和关闭的,这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这种结构同时也方便了窃贼,他们经常在背包者无察觉的情况下在背包者背后轻轻的将拉链打开,以盗取包内的东西,从而给背包者带来较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背后被扒窃,有的人在每个包括的拉链处使用双向拉链,并通过锁将每个拉链头的拉环锁住来实现,但是这样成本较高,同时背包者在使用时需找到相应的钥匙来逐一打开,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拉链被轻易打开且结构简单、打开方便的防扒窃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防扒窃包,包括一包体,在所述的包体开口处设有拉链,每个拉链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拉链头,每个拉链头上设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拉绳或弹性拉绳,每个拉绳端部设置有结头;在所述的包体与拉链头所对应的位置制有锁定环,每个锁定环上盘设有锁定绳。
进一步地,所述的锁定环三个,并排设置在包体一侧;所述的锁定绳为一根,其两端从两侧锁定环穿过后打结,其结头从中间的锁定环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锁定绳上设有锁绳压扣。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环包括一条形布带,所述的布带分段缝制在包体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利用锁定环与锁紧绳可以将设置在拉链头上的拉绳结头锁定在锁定环上,可有效地防止被人意外打开;而背包者在想打开背包时,只需解开锁紧绳,将拉绳端部的结头拉出即可,使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扒窃包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两个拉链上的拉绳被锁紧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扒窃包,包括一包体1,在所述的包体开口处设有拉链2,每个拉链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拉链头21:每个拉链头上设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拉绳或弹性拉绳22,每个拉绳端部设置有结头221;在所述的包体1与拉链头21所对应的位置制有锁定环3,每个锁定环上盘设有锁定绳4。
其中,上述拉链上的拉绳22可以是各种形式和材质的,如其可以为布制的,也可以为塑料等制的,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没有弹性,也可以有弹性,如通常使用的松紧绳。如图所示,拉绳端部的结头可以是拉绳端部系结而成,也可用塑胶材质的拉绳,而其端部的结头为一体注塑而成。
上述的锁定环3的材质可以是任意不宜被损环的环,如金属环、也可以是布或塑料制的环,锁定环3的数量及设定的位置可以根据拉链的多少以及拉链所在的位置来设定,如图1、图2所示,其锁定环为三个,是一个布条分成三段缝制而成,并排设置在包体一侧,分别对应三个拉链,这样打开和锁紧较为方便,当然也可以用一个锁定环来锁紧多个拉链。
上述的锁定绳4的多少及盘绕方式可以根据锁定环的位置及多少来设定,其可以一个锁定环用一根锁紧绳,也可两个或三外锁定环用一根锁紧绳,如图1、图2所示,锁定绳为一根,其两端从两侧锁定环穿过后打结,其结头从中间的锁定环穿出,形成多个绳套。这样,实现了用一根锁紧绳实现了多个锁紧扣,可以分别对应多个拉链。
为了防止锁定绳锁紧后不宜打开,在锁定绳上设有锁绳压扣5。这样,使用时,将需要锁定的拉绳22的结头放入绳套中,将锁定环3中的锁定绳4拉紧,然后将压扣5移至近锁定环3的位置就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需要打开某一个小包的拉链时只需装压扣松开,就可将所要打开的拉链绳头取出,而不影响其它拉链绳头的锁定,十分方便。其中锁绳压扣5为现有衣物下摆拉绳或衣服的帽子周边拉绳所用的压扣。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防扒窃包可以防止拉链轻易被人拉开,又避免了以前用锁来锁定拉链而造成的锁和开锁的烦琐工作;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锁紧和打开均十分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藤耀,未经张藤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7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高压固态的电机软起动器
- 下一篇: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协同编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