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投光灯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8060.5 | 申请日: | 200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84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商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庆微数字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23/00;H05B37/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投光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投光灯。
背景技术
LED投光灯又叫投射灯、射灯、泛光灯等等,其外型有圆的也有方的,主要的应用场所有:单体建筑、历史建筑群外墙照明;大楼内光外透照明、室内局部照明;绿化景观照明、广告牌照明;医疗文化等专利设施照明;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气氛照明等。LED投光灯有外控和内控两种控制方式,内控通过内嵌驱动芯片,可实现渐变、跳变、色彩闪烁、随机闪烁、渐变交替等效果。
现有技术中内嵌的驱动控制芯片一般都是采用四根线路组成一条传输通道来传输控制信号,采用四根线路用软线连接时,一般有两个输入头,两个输出头,电源接头和信号接头各一个,这样接头太多会导致故障率升高,可靠性低;四根信号进行级连,对PCB板的大小有很大的限制,对于小的PCB板而言,容易造成短路,掉线等问题;四根信号线路的信号相互干扰,导致级联长度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特别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信号传输稳定的投光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LED投光灯,包括底座、与底座连接的支架和与支架连接的灯体,灯体包括灯壳和安装在灯壳内的PCB板,PCB板上设置有:LED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驱动控制芯片,控制LED发光单元发光;与LED发光单元直接连接的一根电源正极线路和与驱动控制芯片直接连接的一根电源负极线路;所述驱动控制芯片为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该芯片通过一根信号控制线路输入控制信号,直接驱动控制所述PCB板上的LED发光单元发光。
所述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为自带PWM的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
所述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具有报错指示功能,当芯片发生错误时,芯片输出错误指示信号。
所述灯壳背部设有散热片,该散热片可以与所述壳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与壳体热传导连接。
所述LED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和蓝色发光二极管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封装在所述LED发光单元内。
所述投光灯灯体为长条形、圆形或椭圆形。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投光灯采用了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使信号控制线路由四根变成一根,接头由两进两出改为一进一出,减少了接插件数量,提高可靠性,PCB板可以设到最小,使投光灯线路非常简单,投光灯整体轻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投光灯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投光灯各部分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PCB板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封装在LED显示单元内连接示意图。
1、底座2、支架3、灯体5、电源正极线路6、信号控制线路7、电源负极线路8、单线传输驱动控制芯片9、PCB板10、散热片11、进/出线孔12、横轴21、安装孔31、安装孔41、蓝色发光二极管42、绿色发光二极管43、红色发光二极管44、报错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和图2,投光灯由底座1、支架2和灯体3组成,支架2固定在底座1上,并与灯体3铰接。支架2采用分开的两块板,支架的上端设有安装孔21,灯体3的灯壳设置有与支架相应的安装孔31,支架上的安装孔21与灯体外壳上的安装孔31通过横轴12铰接,且连接紧固,这样可以使灯体3围绕支架2在竖直方向转动,以调整投光的角度;横轴12为一个沉头螺丝。灯体3部分包括灯壳和设置在灯壳内的PCB板,灯体3外型为长条形,根据需要灯体外型也可以设置为椭圆形,或圆形,或其他形状;灯壳背部设有散热片10,该散热片10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与壳体热传导连接;灯壳背部还设置有个两进/出线孔11,电源线、信号控制线路以及其他线路通过其中一个进线孔11进入灯壳内,再通过另一出线孔11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庆微数字设备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庆微数字设备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80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