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9213.8 | 申请日: | 2008-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37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周琪;李玢;马健;黄茂开;刘三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至清时光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永珠 |
地址: | 100097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路 湿法 脱硫 工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法脱硫工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各主要国家都制定了许多环保法规,其中,对工业燃煤烟气的排放标准的规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中国对二氧化硫有相关的排放标准,并对脱硫工艺有明确的要求。
空塔喷淋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成熟的脱硫技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应用广泛。空塔喷淋技术主要是利用循环泵,通过在喷淋塔内设置的多层联管喷淋层将吸收浆液喷出而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为了达到较好的脱硫效果,喷淋塔需要较高的高度,“液气比”较高,浆液原料的消耗较大,相应地使得整套工艺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并且再加上电耗和喷淋管的堵塞维修等因素,使得运行成本较高。
在我国,空塔喷淋技术应用存在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由于投资巨大与市场竞争激烈的矛盾,埋藏了许多为降低成本而简化工艺、降低设备选型标准等因素造成的隐患,目前国内已经出现数起将耗资亿元脱硫塔拆除重建的案例。
在中国,许多中小型电厂(如:130t/h以下的锅炉)的主机组在建电厂前未充分考虑烟气脱硫的相关配套装置,所以在建厂之前并没有此项规划考虑,存在着脱硫场地面积紧张,而且狭小,甚至并未预留脱硫场地的情况。
喷淋装置是使浆液与烟气充分接触的重要重要装置,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喷淋装置的结构,以加强其处理的浆液与烟气的充分接触,从而减少塔体的高度,减少浆液消耗,减小其它配套设备的规模,使得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占地面积小、适合于老厂改造和运行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系统规模减小、浆液消耗减少,并使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的湿法脱硫工艺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该系统包括:烟气系统、二氧化硫吸收系统、吸收剂浆液制备系统、石膏浆液脱水系统、工艺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废水系统,其中,所述二氧化硫吸收系统包括双回路吸收塔,所述双回路吸收塔包括高速湍流吸收管、低速喷淋吸收塔和浆液循环槽,所述高速湍流吸收管内设置有喷嘴,所述喷嘴包括外壳和内套,所述外壳的一端为喷嘴口,所述喷嘴口竖直向上,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为开放接合端,所述开放接合端与浆液循环槽通过管道相连,所述内套为具有多个切向孔的圆柱套体,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套之间为旋转室。
所述低速喷淋吸收塔可以在下部设置喷淋管,上部设置除雾器。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浆液通过所述高速湍流吸收管内设置的喷嘴时,高压液体流入外壳与内套之间的旋转室,在旋转室内壁产生强烈碰撞、摩擦和剪切作用,形成旋转运动。烟气与喷嘴中喷出的吸收浆液逆向高速碰撞,形成了湍流层,有利于烟气与浆液的充分接触,从而高效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的吸收塔的高度显著降低,浆液消耗减少,其它配套设备的规模减小,使得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占地面积小、适合于老厂改造和运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收塔的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所用喷嘴的剖面示意图;
图3-图11依次为图2所示喷嘴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外壳;2-内套;3-喷嘴口;4-开放接合端;5-切向孔;6-旋转室;10-高速湍流吸收管;11-低速喷淋吸收塔;12-浆液循环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回路竖喷湿法脱硫工艺系统包括:烟气系统、二氧化硫吸收系统、吸收剂浆液制备系统、石膏浆液脱水系统、工艺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废水系统,其中,所述二氧化硫吸收系统包括双回路吸收塔。如图1所示,所述双回路吸收塔包括高速湍流吸收管10、低速喷淋吸收塔11和浆液循环槽12,所述高速湍流吸收管内设置有喷嘴,低速喷淋吸收塔11的下部设置有喷淋管,低速喷淋吸收塔11的上部设置有除雾器。如图2所示,所述喷嘴包括外壳1和内套2,所述外壳1的一端为喷嘴口3,所述喷嘴口3竖直向上,所述外壳1的另一端为开放接合端4,所述开放接合端4与浆液循环槽12通过管道相连,所述内套2为具有多个切向孔5的圆柱套体,所述外壳1和所述内套2之间为旋转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至清时光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至清时光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92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