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土壤入渗过程测定仪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9421.8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74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军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 入渗 过程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定土壤入渗过程及稳渗速率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公认的土壤入渗过程测定仪根据土壤入渗原理结合其它物理方法研制而成。具有结构复杂,仪器精密,造价昂贵,要求外界环境理想等特点,在野外实验时难以保证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土壤入渗过程测定仪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土壤入渗过程测定仪。该仪器可以在野外坡地、平地测定土壤的渗透过程和稳渗速率。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简单,安装方便,可适用于野外各种地类渗透过程的测定的优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土壤入渗过程测定仪,其特征是包括部件A供水器和部件B接水部件,所述部件A供水器和部件B接水部件上设有开口,通过软管连接。
所述供水器为密封的圆柱形,上面标有刻度,一侧有两个横向的圆柱形开口,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圆柱形开口和第二圆柱形开口。
所述部件B接水部件底座呈网格状,四周有支架支撑,底座上部有一个纵向圆柱形开口,所述开口通过塑料软管与供水器的横向开口第一圆柱形开口或第二圆柱形开口连接。
附图说明: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部件A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部件A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部件B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部件B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件A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部件B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如下:
如图1-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土壤入渗过程测定仪部件A供水器1的底座为150mm×150mm的正方体,其厚度为10mm,中间突起部分的内直径为50mm,外直径为60mm,高度为1005,壁厚为5mm,水位刻度高度为1000mm,从上而下表上刻度,间隔1mm,部件A供水器1中间突起部分上设有开口2和3,开口2的内直径为8mm,开口2凸起的长度为12mm,凸起前段外侧设有马牙扣,长度为4mm,方便与胶管连接,开口2与开口3相对部件A供水器1中间突起部分间隔20mm,开口3的外直径为25mm,其凸起长度为25mm,凸起前段外侧设有马牙扣,其长度为4mm,开口3与底座相隔15mm。
如图2-1、图2-2所示,部件B接水部件底座4为190mm×190mm的正方形带孔筛板,厚度为5mm,圆孔直径为3mm,间隔6mm正方形均匀分布,与中心正方形构件连接部分留有加强筋(5mm无孔带),筛板四周有厚5mm,高75mm的围板即支撑架,形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正方形结构,贯穿筛板,连接有直径25mm,长度52mm的开口5,开口前端加工有马牙扣,齿距为4mm。部件A与部件B通过软管相连。
本实用新型操作原理如下:
①选定测定地,用剪刀将地表植物剪掉,保证图2中部件B接水部件4能够与地面紧密接触。将部件B接水部件4放置在待测定地地表后,四周用土固定。②通过与图1部件A供水器1横向开口2或3相连的塑料软管,将部件A供水器1中注满水后备用,注满水后可用夹子夹住塑料软管,防止水分外漏。③对安装好的部件B接水部件4四周打孔区域注满水。④将注满水的部件A供水器1用塑料软管与部件B接水部件4的纵向开口5相连后,记录部件A供水器1管壁上的水位刻度,并开始计时。⑤每隔相同时间间隔,开始测定时读数的间隔刻取5秒,随着入渗过程的进行,读数间隔可延长至1-5分钟,读取部件A的水位刻度,同时保证部件B接水部件4部分四周打孔区域为注满水的状态。⑥当在相同时间间隔Δt内,部件A的水位变化值Δh一致时,表明土壤已达到稳渗状态,测定完毕。⑦测定完毕后将连接部件A供水器1和部件B接水部件4的塑料软管拆下,并将部件A供水器1部分和部件B接水部件4部分中剩余的水倒掉。
计算公式:设单位时间A部分水位变化值为h(mm),则土壤中水分渗透的深度H(mm)
H=0.19635×h×cosα
其中α为待测土壤表面坡度,渗透速率=H/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军,未经张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94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