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9623.2 | 申请日: | 200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55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树生 |
主分类号: | F28C3/08 | 分类号: | F28C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子英 |
地址: | 100011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乏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主要可用于电力、石化、冶金、化工和轻工等各种真空设备的乏汽回收利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透平机密封汽等形成的真空乏汽多采用真空泵抽出后进行排放,由此造成水资源和热能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种可以将其回收利用的回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在不影响真空设备的工作情况下,将真空乏汽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乏汽回收罐和高效射流泵,所述乏汽回收罐设有射流凝水泵和排水凝水泵,所述高效射流泵的射流出口连接所述乏汽回收罐的进口,射流入口连接所述射流凝水泵的出水管,抽吸入口用于连接真空乏汽管道,所述射流凝水泵和排水凝水泵的进水管均连接所述乏汽回收罐的凝结水出口,所述排水凝水泵的出水管连接热交换设备的放热介质进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高效射流泵的抽吸真空作用,将真空乏汽管道中的乏汽吸出,由此保证了真空设备的真空度,乏汽进入高效射流泵后同工作液体形成的射流混合,并通过射流出口流入乏汽回收罐,依靠高效射流泵的压力在乏汽回收罐内形成高压,乏汽在高压下形成凝结水,并且温度升高,形成的凝结水通过高压的射流凝水泵和排水凝水泵抽出,其中射流凝水泵抽出的凝结水通过射流凝水泵形成射流,通过高效射流泵重新回到乏汽回收罐,排水凝水泵抽出的凝结水进入热交换设备的放热介质进口,在热交换设备内放热,使热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热交换设备流出的凝结水可以接入相应的管网,使凝结水得到有效的利用,由此实现了对乏汽中水资源和热能的回收利用,并且由于产生这些真空乏汽的场所本身就有需要加热的物料和可以采用凝结水的管网,这种水和热能的回收利用的可操作性好,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其包括乏汽回收罐17和高效射流泵5,所述乏汽回收罐设有射流凝水泵15和排水凝水泵14,所述高效射流泵的射流出口管道7连接所述乏汽回收罐的进口,射流入口连接所述射流凝水泵的出水管2,抽吸入口用于连接真空乏汽管道3、4,所述射流凝水泵和排水凝水泵的进水管均连接所述乏汽回收罐的凝结水出口16,所述排水凝水泵的出水管连接热交换设备的放热介质进口。
所述高效射流泵可以设有若干个相同或不同真空度的抽吸入口,以便连接多个不同的真空乏汽管道,由于产生真空乏汽的不同设备1往往需要不同的真空度,通过设置不同真空度的抽吸入口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真空设备的工作要求。
当高效射流泵采用各种形式的文氏管或类似设备时,可以在不同的轴向位置上设置不同真空度的抽吸入口,利用轴向不同位置上不同抽吸力产生不同的真空度。
必要时,可以采用多个不同真空度的高效射流泵分别抽吸不同设备的真空乏汽并送入乏汽回收罐,各高效射流泵的射流出口管道均连接于所述的乏汽回收罐。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各高效射流泵输出的射流压力,使之与乏汽回收罐内的压力相适应,保证各高效射流泵均能够顺利地将射流送入乏汽回收罐。
所述真空乏汽管道上可以设有阀门,以便进行控制。
所述乏汽回收罐的进口可以设置在其罐体的顶部,使得射流进入罐体后从上向下流。所述乏汽回收罐的进口也可以设置在罐体的侧面。
所述乏汽回收罐可以设有安全阀19和排气阀8,所述安全阀和排气阀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所述乏汽回收罐的顶部。通过排气阀可以将不能形成凝结水的气定期排出,以免过多地占用罐体内空间,所述安全阀可以在罐体内压力超过一定限度后自动泄压。
所述乏汽回收罐内可能同时存在凝结水、蒸汽和不凝结的气体,蒸汽和凝结水在一定的压力和凝结水排放量下形成动态平衡。
所述乏汽回收罐的凝结水出口通常设置在乏汽回收罐的底部,由此保证从这些出口出来的都是凝结水,所述射流凝结水泵和所述排水凝结水泵根据高效射流泵的射流压力要求和排水系统(包括热交换设备和接受凝结水的冷凝液管网)的压力要求选定泵压。
所述射流凝水泵和排水凝水泵均可以设置成一用一备的相互并联的两个泵,也可根据流量和压力要求选择其他组合方式。
所述热交换设备可以相互串联的多个热交换器13,或者相互并联的多个热交换器,或者采用串联和并联混合方式连接的不少于三个的热交换器,经过热交换器后的凝结水温度应满足冷凝液管网的温度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树生,未经李树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96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