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对盒后的基板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9752.1 | 申请日: | 200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54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黄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9 | 分类号: | G02F1/133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申 健 |
地址: | 100176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盒后的基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盒后的基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其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个人数码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游戏机PSP(Play Station Portable)、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 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 tal Display)由于具有功耗低、辐射小的优点,已经在平板显示器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薄膜晶体管液晶器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彩色滤光片基板以及液晶,液晶填充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彩色滤光片基板之间。液晶显示器显示图像的原理基于液晶中的液晶分子随着驱动电路所施电压大小而旋转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也发生改变,导致穿透过液晶分子的照射光线的多少也随之发生变化的特性。
现有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工艺流程主要包含4个子流程: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加工工艺(TFT process)、彩色滤光片基板加工工艺(Colorfilter process)、单元装配工艺(Cell process)和模块装配工艺(Moduleprocess)。
现有的单元装配工艺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取向膜的涂敷,固化;
第二部分是对印刷好的取向膜进行摩擦,在取向膜的表面形成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沟痕,使液晶分子能按照一定方向进行排列;
第三部分是对盒工艺和固化封框胶:先滴定液晶和封框胶(包括辅助封框胶和主封框胶),然后在把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进行对盒;如图1所示,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彩色滤光片基板对盒后形成有多个单个面板14,单个面板14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单个面板区域和彩色滤光片基板单个面板区域以及液晶。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设有栅极扫描线、数据扫描线、薄膜晶体管以及钝化层等结构,彩色滤光片基板上设有公共电极以及彩色滤光片树脂等结构。
彩色滤光片基板上的多个单个面板区域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的多个单个面板区域数量相同且位置相对。对盒工艺过程中,先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或彩色滤光片基板上单个面板区域上滴定液晶,没有滴定液晶的彩色滤光片基板或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上单个面板区域上涂覆主封框胶,在单个面板区域周边涂覆辅助封框胶,然后把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进行对盒,对盒后进行封框胶的固化;
第四部分是切割工艺,将对盒后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片基板进行切割,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单个液晶显示面板。
当彩色滤光片基板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真空对盒时,由于彩色滤光片基板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之间为真空,内部压强特别小,大气开放后,如图1所示的大气气流13会从辅助封框胶15的开口区域12进入辅助封框胶15和主封框胶2之间的区域时,会对主封框胶2产生冲击,造成主封框胶2损坏或断裂而出现气泡等引起视觉不良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盒后的基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对盒工艺过程中开放大气后,大气气流冲击主封框胶,引起视觉不良的情况,导致液晶显示屏良品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对盒后的基板,包括: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该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包括至少一个单个面板区域;
彩色滤光片基板,该彩色滤光片基板包括至少一个单个面板区域;
液晶,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单个面板区域和彩色滤光片基板的单个面板区域之间;
辅助封框胶,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单个面板区域和彩色滤光片基板的单个面板区域的外围周边,并且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区域;
缓冲器,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或彩色滤光片基板上,且与辅助封框胶的开口区域相对应,所述缓冲器的硬度大于所述辅助封框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9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均温传热装置
- 下一篇:电线固定结构及设有电线固定结构的背光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