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烟管道及包括该吸烟管道的水冷炉盖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0887.X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2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雷辉;白东红;高鹏程;杜利华;杨森祥;龚洪君;黄登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C21C7/072;F27D17/00;F27D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红梅;顾映芬 |
地址: | 61706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烟 管道 包括 水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烟管道及包括该吸烟管道的水冷炉盖。
背景技术
冶金行业中的LF炉(钢包精炼炉)水冷炉盖的吸烟管道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冶炼过程中LF炉产生的烟尘,将烟尘送到后续的除尘设备,从而实现环保除尘的要求。
目前LF炉的水冷炉盖与吸烟管道通常采取整体式设计,水冷炉盖包括炉盖本体、位于炉盖本体上的排烟孔和吸烟管道,所述炉盖本体通过该排烟孔与所述吸烟管道的一端连通,水冷炉盖与吸烟管道整体连接,而且吸烟管道直接与后续的除尘设备连接。因此,该设计存在如下缺陷,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渣子在沿着吸烟管道排出时容易粘着在吸烟管道的内壁上,从而使吸烟管道易堵塞,而影响后续装置的运行。
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LF炉每生产80-100炉就必须停产,对吸烟管道进行清渣,而且清渣难度大,造成除尘设备的除尘效果差,满足不了大生产的需要及环保除尘的要求。
该吸烟管道通常存在如下问题:当吸烟管道需要清渣时,LF炉必须处于非处理期间或停产状态,清渣时间长,而且需要多人配合,清渣作业难度大,清渣效率低;清渣时,操作人员需要钻进吸烟管道内进行操作,吸烟管道内的空间狭窄,清渣过程中的残渣、残钢极易飞溅而伤害到操作人员,因此安全性较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极大地限制了LF炉产能的发挥,影响到连铸高效化的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吸烟管道存在的清渣作业难度大、清渣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方便清渣且提高清渣效率的吸烟管道,还提供一种包括该吸烟管道的水冷炉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烟管道,所述吸烟管道包括两端敞开的管体,其中,所述管体的壁上设有贯穿该管体壁的至少一个开口和与所述开口密封配合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管体活动连接或者可分离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冷炉盖,该水冷炉盖包括炉盖本体、位于炉盖本体上的排烟孔和吸烟管道,所述炉盖本体通过该排烟孔与所述吸烟管道的一端连通,其中,所述管体的壁上设有贯穿该管体壁的至少一个开口和与所述开口密封配合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管体活动连接或者能够可分离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烟管道以及包括该吸烟管道的水冷炉盖,通过在吸烟管道上开口,清渣作业人员可以直接在管道外清渣,而无需作业人员钻入吸烟管道中,并且单人即可操作无需多人配合清渣,并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烟管道及包括该吸烟管道的水冷炉盖可以大大方便对吸烟管道的清渣作业,提高清渣效率。清渣时不需停产,可以充分利用生产间隙对吸烟管道清渣,从而减少了非生产作业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可以保证后续的除尘效果,实现环保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烟管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吸烟管道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烟管道包括两端敞开的管体1,所述管体1的壁上设有贯穿该管体壁的开口2和与所述开口1密封配合的盖板3,所述盖板3与所述管体1活动连接或者可分离连接,所述活动连接可采用轴连接或绞接。
所述管体1的截面可以为各种规则形状和/或不规则形状,例如可以为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优选为圆形或者矩形。
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开口的形状不作限制,可以为各种形状,只要便于清渣即可,优选为规则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烟管道,所述开口的位置可以设置在管体的任何位置,优选设在所述管体内壁积累渣子最多的管体位置上。而且所设置的开口为至少一个。在生产实践中,当所述开口为一个时,优选所述开口的中心与所述管体一端的距离为所述管体总长度的1/25-5/25。在优选情况下,所述开口为多个,例如为2-3个,此时可以同时对管体的多个位置进行清渣,从而可以达到更为有效的清渣。当所述开口为多个时,仍然是选取管体内壁积渣最多的几个位置来设置开口,即距所述管体一端最近的开口的中心与所述管体一端的距离为所述管体总长度的1/25-5/25,且各开口之间的间距为0.2-1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08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制混凝土风送垃圾道
- 下一篇:智能卡冲切专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