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氯废液、废气无公害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0945.9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67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王军;崔晓兰;傅峣;郑全军;贺国恒;张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12 | 分类号: | F23G5/12;F23G5/46;F23J15/04;F23J15/06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液 废气 公害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物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含氯废液、废气无公害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策法规的强化以及化工生产装置的大批迅速兴建,对有害废弃物的处置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焚烧技术已成为化工行业中的一门重要技术,焚烧装置已成为化工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有机化合物的废弃物经过高温焚烧,转化成CO2和H2O后,向大气排放。只要焚烧炉内温度大于800℃,并且废弃物在炉内高温区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则废弃物基本上能完全分解,实现无公害排放。但是,现实的废弃物中有很多是含氯的有机物质,如一些化工生产装置副产的废液废气,它们在焚烧时会排放出HCl和游离态的氯,氯有很强的腐蚀性,会造成受热面的高温腐蚀损毁、尾部受热面和烟道的低温腐蚀,更严重的是,氯是极毒介质,易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各国对此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如何实现含氯废弃物的达标排放,是摆在工程设计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化工厂新上项目若有含氯废液废气产生,都必须有独立的废液、废气焚烧单元。而国内对含氯废液废气的焚烧处理大多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而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投资很大,成本极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公害处理效果优、环保节能性好的含氯废液、废气无公害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含氯废液、废气无公害处理装置,它包括燃烧器,与燃烧器相连通的焚烧炉,焚烧炉连接着急冷式余热锅炉,急冷式余热锅炉出口连接着一级旋风分离器,一级旋风分离器连接着二级旋风分离器,一级旋风分离器和二级旋风分离器的下方的出灰口连接着置换仓,二级旋风分离器的出气口和置换仓的出气口同时与急冷塔上部的烟气进口连通,急冷塔下端的稀盐酸溶液出口经过泵后有一条支路连通着文丘里管,同时另一条支路与设在急冷塔上部的稀盐酸出口连通;急冷塔的烟气出口连接着文丘里管的烟气进口,文丘里管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连接,气液分离器底部的回流口与急冷塔的酸液回流口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烟气出口连接着降膜吸收器的烟气进口,降膜吸收器底部的稀盐酸出口经过泵与降膜吸收器顶部的稀盐酸进口连通,降膜吸收器的烟气出口与填料塔底侧的烟气进口相连通,填料塔底部的洗涤液出口经循环泵与填料塔肩部的洗涤液进口相连通,填料塔的顶部为烟囱。
本实用新型中,焚烧炉连接着急冷式余热锅炉,急冷式余热锅炉出口连接着一级旋风分离器,由于采用急冷式余热锅炉回收热能,回收了高温烟气中大部分热能,产生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供工厂使用,带来了节能效果。采用降膜吸收器回收烟气中的HCl,对烟气中HCl的回收效率高达95%,副产的稀盐酸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采用本实用新型,烟气净化后HCl去除率达99%,烟气中含氧气量为7%时,粉尘含量小于183mg/m3,主要有害有机组成的去除率达到99.99%,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无公害处理效果优、环保节能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含氯废液、废气无公害处理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含氯废液、废气无公害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1燃烧器,2焚烧炉,3急冷式余热锅炉,4一级旋风分离器,5二级旋风分离器,6置换仓,7急冷塔,8文丘里管,9气液分离器,10降膜吸收器,11烟囱,12填料塔。
A为处理前的废液、废气,A1-A8为不同状态的烟气,B1-B4为不同管路内的稀盐酸,C1-C2为不同压力的稀盐酸,D1-D2为不同压力的洗涤液,E为饱和/过热蒸汽,F为汽包给水,G为固体尘粒,H为稀盐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未经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09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