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按键及键盘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2539.6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38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蔡磊龙;柴永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02 | 分类号: | H01H13/02;H01H13/14;H01H13/20;H01H13/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键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keyswitch)及使用该按键的键盘(keyboard)。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请参阅图1。图1绘示背景技术的按键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按键1包含键帽10、基板12以及升降支撑装置14。升降支撑装置14设置于键帽10与基板12之间。基板12上具有开关120,且升降支撑装置14上具有与开关120相对应的突出部140。此外,发光模块3设置于按键1下方,用以发出光线,让按键1在使用上更酷炫,也可让使用者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快速地找到所欲输入的按键。
请参阅图2。图2绘示图1中按键1被按压后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键帽10受外力按压而朝向基板12移动时,键帽10推动升降支撑装置14向下移动,并且带动突出部140而触及开关120,进而形成电性导通,并完成信号输入。
然而,在键帽10被按压到底后,键帽10的周围并不会与基板12贴合,而存在如图2所示的间隙g1、g2,使得键帽10无法完全遮蔽发光模块3由基板12下方所发出的光线。因此,若使用者在光线不足的地方欲按压按键1,其便无从键盘上直接获知按压按键的状态。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在于提供一种按键及键盘,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主要是在键帽与基板之间设置一遮光片,当使用者将键帽按压到底时,遮光片会被键帽裙边往下压,进而达到遮光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按键包含键帽、基板、遮光片以及升降支撑装置。键帽具有裙边。遮光片设置于键帽与基板之间,且遮光片的周围具有一遮光区域。升降支撑装置,设置于键帽与基板之间,以支撑遮光片。
在此实施例中,当键帽被按压时,遮光片可伴随着升降支撑装置在垂直基板的方向上移动。当键帽被按压到底时,键帽的裙边即会将遮光片的遮光区域压在基板上,而将键帽裙边与基板间的间隙遮蔽。由此,当键帽被按压到底时,即可通过遮光片完全遮蔽从按键下方发出的光线,进而防止光线从键帽周围散开。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范畴在于提供一种键盘,其包含壳体、多个设置在该壳体上的按键以及设置在按键下方的发光模块。键盘上的每一个按键的结构设计如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述键盘及按键主要是在键帽与基板之间设置一遮光片,当使用者将键帽按压到底时,遮光片会被键帽裙边往下压,以遮蔽介于键帽与基板之间的间隙,进而达到遮光效果。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绘示背景技术的按键的剖视图;
图2绘示图1中按键被按压后的示意图;
图3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键盘的示意图;
图4绘示图3中按键沿X-X线的剖视图;
图5绘示图4中按键的分解图;
图6绘示图5中遮光片的俯视图;
图7绘示图4中按键被按压后的示意图;
图8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的剖视图;
图9绘示图8中遮光片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按键 10:键帽
12:基板 120:开关
14:升降支撑装置 140:突出部
3:发光模块 g1、g2:间隙
5:键盘 50:壳体
52、52′:按键 520:键帽
5200:第一滑动沟槽 5202:第一卡合沟槽
5204:裙边 522:基板
5220:第二滑动沟槽 5222:第二卡合沟槽
524、524′:遮光片 5240:遮光区域
5242:第一孔洞 5244:第二孔洞
5246:切痕 5248:第三孔洞
526:升降支撑装置 5260:第一支撑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25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